“辯兒,這民間溺嬰之事竟如此猖獗嗎?”何太后也是第一次聽說這種事,她面帶不忍,“親生骨肉,何以至此啊!”
對於這個問題,劉辯的心情也很沉重。
他坐在何太后的身邊說著自己的慈幼堂的種種設想,希望慈幼堂的存在能夠在某一天杜絕溺嬰的發生。
“慈幼堂之男嬰尚還可以使人收養,但女嬰……就算有人願意收養,只怕也心懷不軌。我欲許生女難養者,使之為女侍,長則出嫁從良。”很快,劉辯就說到了女嬰。
何太后倒也不至於半點不知民間疾苦,她見劉辯為此發愁,主動說道:“這女嬰之後事,便交給為母和皇后處置吧,你就不必過於憂心了。”
聽了何太后的話,劉辯安心了許多。
他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此次陪著劉辯來南陽的唐婉原本一直在默默聽著劉辯和何太后說話,聽到此言後,也起身行禮道:“妾願與太后共助之!”
毫無疑問,相較於男嬰,被拋棄的女嬰在成長的道路上會更容易受到侵害。
由劉辯一時興起所組建的慈幼院終究還在摸索階段,具體效果還要由時間來見證。不過劉辯相信,有著大漢身份最高的幾個女人的參與,應當不會太差。
卻說劉辯在祠過光武一脈先祖的章陵和舊宅之後,又回到了何氏家宅所在的宛城。
在這裡,他見到了一位故人,曾經的少府陰脩。
陰脩曾經在一些問題上沒有站對立場,走向了和劉辯的對立面,也就是他身段比較柔軟,才得以平安落地,免官返回了家鄉新野。
“鄉野老拙拜見陛下!”得到天子的召見,陰脩很是激動。
“家門不幸,族中出了陰德這等奸佞小人,蒙陛下聖恩,免除族人罪行,老拙感激涕零!”說到這裡,陰脩作勢欲悌。
劉辯伸手虛扶,示意陰脩不必多禮。
“聽聞卿今在新野開設學塾,教了許多門生。”劉辯問道。
陰脩聽到劉辯依舊稱他為卿,登時眼睛又是一酸。
他本可以君臣相和的,奈何行差踏錯。
在歷經了仕途的起落之後,陰脩如同許多傳統的漢人士大夫一樣,在家鄉教書育人——“老拙回到鄉中,見在試舉之後,便是貧寒之家,也知道讀書的好處。只是大多數貧寒之家並沒有供養一位讀書人的錢財,老拙見之,也只能在束脩之上寬免一二,那些要是願意學習經典的貧家子老拙一概不拒。”
“今鄉里之間,向學之風愈發濃烈,這些都是陛下的仁德帶來的啊!”
當初陰脩畢竟是以不太光彩的方式去官回鄉的,鄉人們不敢當著他面議論,但背後難免嚼舌根。
但在他這麼做了之後,便少有人敢在背後議論他了。
劉辯說道:“朕聽聞新野縣便是七八歲的孩童也能說上一兩句論語,如今看來,卿功不可沒啊!”
“老拙愧不敢當!”陰脩連忙推辭道,“今鄉間有便宜的竹紙和印刷好的各類書籍,貧家子學習經典的難度比以前少了許多。且如今吏治清明,百姓多有餘錢。不然衣食不足,自難知榮辱,遑論讀書向學。”
不過在說了好的一面後,陰脩同樣也提出了當下存在的問題:“許多有向學之心的貧家子礙於家境和自身的頭腦未必能夠堅持下去。”
這是貧困所帶來的問題——貧家子缺乏試錯的本錢,這些就是發展的問題了。
在見了陰脩之後,劉辯並沒有想要再度徵辟他為官,而是把他繼續留在了鄉間……比起在朝堂,或許他在鄉里更有用。
而在陰脩離開之際,劉辯送了他四個字“桃李滿門”。
劉辯的字經過多年的培養,也只能稱得上是一板一眼,所以他在自己手書了了這四個字之後,又令黃門侍郎張旭寫了四個大字,交給了陰脩,讓他可以將之掛在自己的學塾之中,也算是劉辯對他的認可了。
陰脩高高興興地帶著劉辯的手書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