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聽著聲音有些陌生,用眼睛的餘光掃過去,見是執金吾徐璆,遂放棄了在心中的小本本上記下對方名字的想法。
“若要顯恩重,自是蒙陛下召見,也讓步度根知我漢家威嚴!”這話說的擲地有聲,卻是跟皇甫嵩差不多同時回來的黃忠。
隨後朝臣們你一言我一語的發表意見,但總體上,還是想要把步度根詔來雒陽的支持者更多。
等到朝臣雙方將各自的理由說的差不多了之後,劉辯拍板道:“步度根上表稱臣,乃是畏懼我大軍之勢。今大戰之後,勢必要休兵安民,當趁此機會,詔之入京,使之明我漢家恩威。”
在決定好此事後,劉辯繼續說道:“曾經北地、朔方二郡因外部襲擾,內部百姓內遷等緣故日漸廢棄。今鮮卑大敗,匈奴歸心,當重設兩郡,以復我漢家舊土。”
韓融聽著這一幕,他自然明白,天子在兩郡的問題上早已打定了主意,眼下根本不是商議,而是天子直接下達命令。
原本還想勸諫一二的韓融猶豫再三,最終選擇了閉嘴。
至於在他心中兩郡尤其是朔方郡不宜恢復的理由,韓融準備回去後就寫一份奏書,上呈天子。
而朝堂之上,在劉辯宣佈了他的決定之後,並無一道反對的聲音,群臣近乎一致的贊同。
劉辯也並未就細節進行更多討論,他只說道:“眾卿可上書言及此事,暢所欲言。”
隨後劉辯又看向了韓融,等待著他提出下一個議題。
“南匈奴羌渠單于此前曾多次透過徵西將軍表達其願來雒陽定居之心……”
“鮮卑竇賓即日抵達雒陽,臣以為陛下只需於朝堂之上召見其即可……”
“……”
等到既定的正事都宣佈完了,皇甫嵩見狀再度請辭道:“陛下,今關東戰事已畢,四海昇平,已經無需設立車騎將軍威懾四方,臣請辭官,以應陛下休兵安民之政!”
這已經是皇甫嵩的第三次請辭了。
而且,他也並沒有再用“自徐州歸來後,身體時常不適,往日從軍之舊傷亦有復發之兆,請辭官歸家休養。”這類的慣用說辭。
這一回,劉辯沒有再拒絕了。
“卿勞苦功高,今國事繁重,正是卿替朕分憂之際……今拜為侍中,領尚書令,著有司擬詔,主者施行。”
侍中也就罷了,雖是天子的近臣,理論上能夠影響天子的決策,但畢竟沒有實際的事務,但尚書令……這可是絕對的權力核心。
不乏有朝臣向皇甫嵩投來羨慕的目光。
但仍有一些人記得皇甫嵩方才請辭時的話語。
說者有心,而聽者又怎麼可能當無事發生呢。
大將軍何苗便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點,到底當了多年的大將軍,這點話外之音他還是能聽出來的。
的確,四海昇平,已經無需設立車騎將軍了,那麼大將軍呢?驃騎將軍呢?
須知按照漢家舊制,開府將軍本來就是不常設的。
原本還能以天子年幼,地方不靖為由繼續保持著現狀,但現在,時代變了。
平心而論,何苗一直以來都沒有他兄長何進的野心,但他畢竟當了這麼多年的大將軍,從他的大將軍府也走出了不少屬官擔任朝廷內外的大臣,真要讓他捨棄……
儘管知道他的皇帝外甥一定不會虧待他,但無論如何彌補都比不過能壓三公一頭的大將軍啊,何苗心中難免有些不捨。
想到這裡,何苗看向了坐在他身側驃騎將軍董重,後者注意到何苗在看他,一臉的迷茫……
何苗心中猛然升騰出一個想法——他該不是沒聽出來皇甫嵩的話外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