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其它小說>我,劉辯,三興漢室> 第172章 三省的框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2章 三省的框架 (1 / 3)

次日,黃敘又來到了皇宮之中,見到他的好友兼同僚劉琦。

在他看來,劉琦大約因為父親劉表很早便離開了身邊,很會自得其樂,經常能為有些枯燥的羽林郎戍衛、學習生活找些樂子。

他是個很歡樂的人。

這天,黃敘又一次上完屬於羽林郎的“軍事補習班”的課後,忽然聽到有人感慨說:“上一批羽林郎大都分入了北軍之中,可如今朝廷既要息兵安民,將來我等還不知要去往何處呢。”

黃敘望了過去,認出了那人乃是北軍校尉鮑信之子鮑勳。

眼見著對方一番話引來了一眾羽林郎們對未來前途的擔憂,黃敘忽然對他父親一直以來告誡他的“禍從口出”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眼見著羽林郎們都被吸引了注意力,黃敘正要拉著劉琦起來,卻不想他已經被劉琦拉住了——“別忙走,看看熱鬧再說。”

黃敘最終停下了步伐。

他小聲對著劉琦說道:“國之大事,豈是我等所能隨意評判的?你我為羽林郎,唯天子詔令是從而已。”

但他才說完,卻發現全場的目光對準了他。

鮑勳又重複了自己方才的話:“我見慎言有想法,不知可願同我等說上一二?”

黃敘又想到了昨日黃忠的教誨,一時不知當講不當講。

劉琦感覺到了,直接答道:“車到山前必有路,現在修身還未完備就想著以後了?別忘了上一批羽林郎一共學了多久。”

話說劉琦在歷史上能用上屋抽梯來讓諸葛亮“中計”給他出主意,論起來也是有幾分急智的,他繼續補充道:“再說了,都已經入得此處了,若是庸人,自要發愁,可若非庸人,何愁前路?”

這話一出,在場的羽林郎們皆無言以對。

他們和孫策等人一樣,要麼是權貴將門子弟,要麼在軍中展露頭角,若是再說,豈不是自認庸人了?

……

而黃敘對息兵一事閉口不談之際,卻不知道他的父親正在對息兵之事大談特談——“目前軍中對於息兵之事的確有些言論,士卒們已經習慣了軍中待遇,擔心一旦裁軍,前路堪憂,不知如何養家。不過陛下放心,軍中絕不會生亂。”

劉辯知道,放任這士卒為前途擔憂不是長久之事。

實際上,劉辯也沒有想過單純地將職業兵復員為民,這樣過於浪費了些。

只是一個職業士卒一年朝廷需要花費接近一萬五千錢,如今要是北軍和西園軍都縮減一下兵員數量,都快夠經營西域的了。

正好在劉辯看來,已經得到賞賜歸於家中的三河騎士經歷了多場戰爭,很具備戰鬥力,西園軍和北軍的專業野戰軍雖好,卻已經可以適當削減一下數量。起碼在數年之內,在需要的時候,只需要調動三河騎士,便能以兩軍為骨架,形成戰鬥力。

而且以西園軍普遍一部千人士卒的規模,縮減之後也與北軍八營每營近七百士卒差不多,並不算少了。

與黃忠同來的蹇碩卻與黃忠不同,他自詡精準地把握住了天子的心思,拜道:“陛下,近年來,西園軍中教導士卒識文斷字,凡不是出戰之時,教導皆未斷絕過。今關東州郡因戰亂而缺乏合格小吏,臣以為正是效仿當初,選派得力士卒,歸於家鄉,充任鄉吏亭長等職,以安民心軍心。”

“就依蹇卿之言,擢選人員,各歸家鄉為吏。”劉辯說道。

在鄉里的治理中摻沙子的舉動依然要繼續下去。

其實西園軍算是好解決的,畢竟其兵員來自不同的州郡,透過派遣為吏,再有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繼續留在軍中的人員,最終能留下的相比於滿編能有個六七成。

難點在於本就以世代職業兵為主的北軍八營,增兵的時候只需要花錢就夠了,削兵的時候要考慮的就多了。

想到這兒,劉辯先對蹇碩和黃忠說道:“卿等回去之後便做好擢選準備,告訴將士們不會再另行削減,以安軍心。”

兩人應命之後告退。

而等到兩人離開之後,劉辯又拿出了一份文書,上面記載了司空楊彪昨日在家中宴請賓客的名單。

此外,楊修在度田事宜後,仍時常拜訪董卓,兩家的私交在逐漸升溫。

劉辯望著文書,心想著楊彪的名字,心中不禁浮想聯翩。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