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侯聽了心中大怒,質問道:“我不是讓他不要與漢軍纏鬥,只做牽制嗎?”
只聽回答道:“大人,並非啟力無能,實在是漢人太過狡猾。”
“雖然此地廣闊,但漢人之前打敗阿羅多的時候便派出了人拖著一些灌木在遠處製造出煙塵的樣子,讓啟力以為有漢人的埋伏,最終不得不與漢人交戰,而且漢人衝鋒起來特別快……”
莫侯無奈,只能接受這殘酷的事實。
他又看向了身邊的小帥們,已經有兩支兩千人的鮮卑騎兵栽在了在外的千餘漢軍身上。雖然在被打敗之後部眾們四散而逃,然後重新集結,漢人真正造成的殺傷沒那麼多,但前後折損了兩位部族中有名的勇士,對士氣也是很大的打擊。
莫侯更慎重了,他說道:“那裡的漢軍經過了兩次作戰,哪怕人不累,馬也要累了。誰願意前往,只要牽制住他們即可!”
要不說鮮卑人到底是草原民族,族中不乏有血勇之氣者,莫侯說完未久,仍有人自薦道:“墨脫願往!”
莫侯也知道不能再在近千漢軍精銳身上吃虧,這一回乾脆分給了對方三千鮮卑騎兵。
同時又命令人去收攏先後兩批被漢騎擊潰的人馬。
這也是鮮卑人或者說是大部分草原民族作戰的特點——在佔據優勢、看到勝利之後的收穫時,他們會兇殘地一擁而上,前赴後繼,以期獲得更多的戰利品。但一旦面對到強有力的對手,在佔不到便宜後,以生存為第一要務的他們每個人便會顧惜起了自己的性命。
……
徐晃正在觀察著敵情,他立足於車陣之外,不時指揮著麾下的騎兵前出,去緩解車陣所受到的進攻壓力。而車陣中的弓弩兵也能為他提供臂助,並且並且在需要的時候,他也可以率領騎兵退入車陣之中。
進可攻退可守。
觀察間,徐晃詢問著身邊的一個年輕軍候:“曼成,鮮卑人的兵力盛於我軍,在你看來,可以從何處擊破鮮卑?”
李典其實一直在思考。
在跟著從父李乾來到涼州戍邊後,他很明白,當前很可能是他人生中惟一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他必須抓住了。
“將軍,屬下是有一些淺薄的想法,還望將軍指正。”
“說來聽聽。”
李典一臉正色地分析道:“以我觀之,鮮卑人兵力雖眾,但人心不齊。”
“首先,是進攻車陣的車師兵,其兵卒明顯是在鮮卑人的武力逼迫之下才肯主動進攻。而在最前方進攻的,如屬下所料不錯,應該是車師前部之兵。我聽說以前車師國共有六部,後來只剩下了前後兩部,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應當並不和諧。”
“其次,此前鮮卑人襲擊張將軍所率的精銳,一旦露出敗相之後,鮮卑人便爭先恐後的逃命而去,沒有苦戰之心。由此可見,當前鮮卑大人威望不足,尚不足以讓他麾下為他效死。”
“其內部之隱患,或許可以加以利用。”
徐晃聽了,肯定道:“曼成好眼力!”
“那鮮卑大人莫侯所在之處,看似軍隊環繞,乃是其軍勢最盛之所。但騎兵不比步卒,有固守之能,他越是眾星捧月,若說明只要突破到他身前,此戰勝矣!”
李典一聽就知道徐晃下定了決心,當即拜道:“願隨將軍衝陣。”
徐晃看到鬥志昂揚的李典讚道:“好兒郎,明日你便跟在我身旁!”
明日?
李典稍加思索,便明白了徐晃選擇明日進攻的原因——作為主力的張飛這一日已經率部連戰數場,人馬皆有些疲憊,需要休養一夜。而在車陣之中,漢軍一定能比鮮卑人更有安全感。
做下決策之後,徐晃開始為明日乃至於晚上的戰鬥做起了準備,同時派人去聯絡張飛,準備在次日畢其功於一役!
張飛收到徐晃的傳信時,正在和最新到來的三千鮮卑騎兵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