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見叔父!”
“子瑜、孔明……一別數年,你們都與往年不同了。”諸葛玄很是感慨。
近年來,他在南中組織教導南中四郡的蠻族耕種之法,旁的不說,人都黑了不少。
可見到數年未見的諸葛瑾,他發現後者比起他來也不逞多讓。
而諸葛亮看起來雖沒有吃風吹日曬之苦,更是馬上就要尚公主了,其英武的模樣與諸葛玄印象中的那個半大孩子已然不同了!
諸葛玄本來在路上回京的路上準備了許多囑託諸葛亮的話,但話到嘴頭,望著諸葛亮自信的模樣,只說道:“孔明,你自幼聰慧,如今又得天子看重,公主眷顧……此乃我葛氏數百年未有之局面也!”
“叔父已經沒有什麼能教你的了,接下來的路,好好走!”
諸葛亮聽了,鄭重地對著諸葛玄拜謝。
……
話說,原本劉辯便想借著萬年公主大婚一事與民同樂,慶祝一下度田工作的初步順利,結果卻未料到度田之後的大亂。
而真到萬年公主大婚之時,大亂卻已經被光速平定,恰好能慶祝天下太平。
是以在大婚之前,劉辯便已經提前宣佈了自大婚之日開始,放開宵禁三日,與民同樂。
當日婚禮諸事自有有司處置,面對這少見的熱鬧事,董太后和何太后都樂得插手其中,連帶著劉辯和蔡琰都成了邊緣人物。
只在諸葛亮接走劉壽之際,劉辯作為兄長對著眼前的一對新婚夫婦說著“互敬互愛,濡沫白首,衍嗣繁茂,言以率幼”之類的話。
雖說這樁婚事早有鋪墊,劉壽對於諸葛亮也絕不算陌生,但這新婚之際,聽著來自於祖母、母親和兄嫂的叮囑,劉壽還是忍不住流下淚來。
在她身旁的諸葛亮注意到了這一幕,悄悄靠近了劉壽,握住了她的手。
這一幕自然逃不過在場之人的眼睛,不過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裝作沒看見。
劉辯也希望自己撮合的這樁婚事到最後能有一個好結果。
婚禮(昏禮)之後,已是晚間,劉辯目送著劉壽和諸葛亮離開時已經是燈火通明瞭,送嫁的隊伍連同圍觀的百姓舉著的燈火讓雒陽城分外明亮。
劉辯攜兩位太后及後宮妃嬪們沿著連線皇宮的複道登上連線南北兩宮的地方,在高高的複道之上,正好能看到雒陽城中的熱鬧。
面對解除宵禁的政令,雒陽的百姓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而相對於權貴聚集的雒陽城中,平民更多的城外市坊則更加熱鬧。
劉辯站在複道之上,甚至能聽到遠處傳來的喧囂聲。
他心想著,三日之後,或許可以討論一下能否把雒陽的宵禁取消的事情了。
……
“妾聽說以前王仲宣擔任黃門侍郎時,有同僚因為他年紀不足而驟登高位而輕視於他。夫君今日初次面見同僚,若有仗著資歷深而輕視夫君者,夫君不必忍受。夫君能當上黃門侍郎,乃是因為夫君的德行才幹,焉能使人輕視?”
一大早,劉壽正在溫柔地給諸葛亮整理官袍,但說起話來卻很是霸氣。
在大婚之後,諸葛亮被拜為黃門侍郎,又特許他七日之後再去入職,今日,正是他上任的時間。
諸葛亮知道自己因為尚公主的緣故,得天之幸,自會引得人嫉恨,他雖不過十七歲,卻自覺不會為外界的言語所幹擾,能怡然自得。
不過面對妻子的關心,諸葛亮很配合地回應道:“眾同僚皆知我是公主之夫,巴結我還來不及呢,怎麼敢輕視我呢!”
新婚燕爾,正是你儂我儂之時,在臨別之際,這對小夫妻又是一番作別,不知道的還以為要分別多久呢!
送走了諸葛亮,劉壽一時還沒想要去幹什麼,忽然看到宮人前來,拜道:“太后知諸葛君今日赴任,特遣奴婢來請公主入宮作陪。”
劉壽聽了,稍加安排之後便入宮去了,心中還想著——不知今日能否不用等到下衙就再見到夫君……
另一邊,諸葛亮入了皇宮,進得臺閣區,正要去尋自己的官署,未曾想已經有人已經在等著了——“可是諸葛侍郎?”
諸葛亮看過去,卻見說話之人他並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