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完了呂布所帶來的麻煩,劉辯沒有歇息的打算,而是命人去召見侍中領均輸令曹嵩。
一口氣把事情辦完,待到曹嵩肩負著重任離開,案頭的文書都被劉辯處理的差不多了,也到了休息的時候了……
這時,忽有內侍來通報:“陛下,太后遣人來問陛下是否已經處理完國事?請陛下赴宴。”
劉辯當即說道:“你去回稟太后,就說國事繁忙,朕今日要秉燭處理,就不去赴宴了。”
劉辯遇到刺客的事,最終被後宮知曉了,所帶來的結果——其實也沒啥——不過就是最近幾日,他都在雲臺殿中安歇罷了。
倒不是劉辯不想去他的後宮……其他人都好辦,但是董太后和何太后兩人這一回是真的怒了。
孝道在前,劉辯只能哄著唄。
原本蔡琰、唐婉、董姮她們能夠幫劉辯哄一鬨兩位太后,但眼下,她們也不願幫忙了。
所以劉辯被迫勤政起來。
至少這東宮,兩位太后是不會來的,其他地方就說不定了。
派一個小黃門去尚書檯問一問還有沒有待處理的文書之後,劉辯則繼續思索起了“借糧”事宜。
給利息的借糧都做了,那麼國債還遠嗎?
但考慮到現在漢室還沒缺錢到需要賣國債的地步,而國債放在這個時代只怕會打擊民心,失掉朝堂尊嚴,劉辯便只把他當成了個備選項。
以後需要的時候再說。
另一邊,曹嵩面見完天子,第一時間便來到了官署,指揮起了其下的官吏們。
當了這麼些年的均輸令,曹嵩對於天下各州郡哪家有錢糧、哪家肯借糧不說是一清二楚,但對那些體量大的,可謂是心知肚明。
但凡事皆有先後,朝廷官軍不比叛軍可以就地劫掠,且天子不吝嗇對軍隊賞賜的另一面則是對軍紀的重視。一旦官軍可以做到就地取糧,少為糧道而煩惱,那麼不僅護衛糧道的兵力可以放到正面,軍隊的速度也能獲得提升。
這是能提升軍隊戰鬥力的好事。
目前平叛大軍共分為五路,為首的乃是皇甫嵩,但要說最讓曹嵩重視的,那當然是他的好兒子徵西將軍曹操了。
在分派任務之前,曹嵩問道:“事有先後,以諸君之見,當以何處為先?”
他話音剛落,當即便有一個小吏說道:“侍中,私以為車騎將軍統領全軍,自然要優先供應。之後便該是徵西將軍了,聽聞徵西將軍本就在冀州北部,彼處供糧不便……”
曹嵩聽了,頗為意動,若是曹操能夠因此多立些戰功,自然是好事。
“侍中,下官以為不可!”
曹嵩看去,卻見反對之人乃是他的下屬,名曰魯肅,是很有才華的一個人。
曹嵩對於這樣的人的意見還是很重視的,這一點繼承自他的父親。是以曹嵩並沒有因為魯肅反對他的意見而對魯肅不滿,反而問道:“子敬且言之。”
魯肅朝曹嵩拱手一拜,然後說道:“下官以為,此舉乃是為了緩解糧草轉運之擾,是以,當以何處短缺糧草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