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公孫度的叛亂彈指即滅,而各處的民亂實際上也不是久經戰爭洗禮的中央軍和邊軍的對手。
昔日憲帝對待黃巾之亂重視不足,而前去平叛的中央軍和各地郡兵太平久了,戰力疏鬆,可即便如此,漢室仍只花了一年時間,便平定了聲勢浩大的黃巾之亂。
如今的各處民亂論起規模,與昔日黃巾之亂不可同日而語。
唯一的區別大概就是昔日黃巾之亂,豪族豪強之類的大都是黃巾軍攻打的目標,而現在,不乏有加入亂民之中的豪強。
這些掌握了知識的豪強的加入,的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亂民的組織度和戰鬥力,但其上層組織並未有能站起來振臂一呼的“張角”,亂民們普遍以郡國為單位,各自為戰,而他們增長的戰鬥力,相較於久經戰火的中央軍和邊軍而言,依然不夠看。
雒陽。
劉辯忙而不亂。
他不覺得這一場還不如黃巾之亂的動亂能動搖漢室的根基。
實際上,在皇甫嵩、關羽陸續揮起屠刀之後,各地新增的亂象肉眼可見的減少了。
負面效果也是有的,那些已經生亂的地區更亂了,一些原本還想藏在暗中兩頭下注的豪強不得不站出來殊死一搏。
而劉辯則在統合著來自各處的軍資,送往平亂前線。
首先是最穩固的三輔地區,在經過了前年以及更早的旱災水災蝗災之後,去年三輔就已經迎來了豐收,今年五月的夏收同樣是谷糧滿倉。
其次是以前作為動亂之源的涼州,如今的涼州雖說也推行了屯田制,但畢竟環境、距離、田畝產量在這了,想要讓像三輔一般來為關東輸送糧食自然有些強人所難,但涼州的兵卒放到關東,卻是分外可信。
益州漢中郡的張魯在平定五斗米教之亂後又回到了洛陽,如今輕易生不出亂子,而益州在劉備、荀攸、審配等人的治理下,少有民亂,也能為朝廷供給糧食。
幷州、幽州則和涼州一般,都是強兵所出之地。
有穩定的後勤,也有來自各處的精銳軍隊,還有老將皇甫嵩主導大局。
劉辯根本不知道怎麼輸。
這個旗,他很有膽量來立。
不僅如此,他還要堅定自己原本大開殺戒的決心。
目前朝廷所掌握的土地,還是太少了。
思考完這些,劉辯看著眼前的奏書,有侍御史彈劾司徒董卓徵辟逆賊公孫度。
這份彈劾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不過董卓當上三公還沒幾個月,幹得也不算差。靠著度田時的鐵血作風,如今董卓在官吏之中近乎人見人怕,很多決策都能因此推行下去,是以,還得繼續讓董卓幹下去。
倒是原光祿勳、新任太尉黃琬,在成為了太尉之後,繼續了其作為黨人固執的一面。
只不過這一次同黃琬在光祿勳任上選拔三署人才時恪守制度不同,如今黃琬將目光放到了皇甫嵩和關羽等人對豪強的屠戮之上,與劉辯唱起了反調。
政見的不同造就了君臣間的分歧。
放在平時,劉辯或許可以採用懷柔的辦法,因為黃琬的工作能力沒有絲毫問題,人品道德也讓人無從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