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顒的表現的確出乎劉辯的預料,包括後續《扶風賦》的流傳。同樣讓劉辯覺得有些意外。
這件事提醒了劉辯,他還可以用這種方式引導輿論。原本被他忽視的詩賦,竟然還有這樣的作用。
總體的結果非常好。
《扶風賦》的流傳,讓更多人將目光投向了扶風土地。
在經歷過新莽時期的戰亂之後,昔日的沃野千里變成了千里無雞鳴。原本人口眾多、百姓富足的關中早已經殘破不堪。在光武以來,原本屬於內史的三輔最大的存在感,就是羌亂會不會威脅到歷代先帝的陵寢所在。
也就近些年來,因為涼州逐漸變得安定,三輔靠著屯田才開始逐漸吸引人們的目光。
雒陽西城外的一處酒肆之內,一夥年輕士人正在討論著時下最火熱的話題。
懂行的本地人一眼就能瞧出來,這些士人大概是來遊學的。要是太學生,他們會更願意在城東或是城南。而離此更近的鴻都門學諸生,相對而言會更低調些。
但既然是年輕士人,不論是何來歷,聚在了一起,總是要慷慨陳詞的。
論及《扶風賦》,有人從用詞上稱讚,有人從立意上誇獎,也有人讚美起了何顒的品格。
可有人讚美,並不意味著沒人詆譭。
其中一人說道:“諸君在《扶風賦》看到了文采,而我則在其中看到了諂媚逢迎,諸君或許還不知,諸君口中的‘何公’原本是被押往扶風的,如今卻得拜為議郎。”
附近的另外一桌,一個老者正與一個年僅三旬的儒雅文士飲酒座談,聽著這一幕,老者的心中波瀾不驚。
文士見狀,笑著搖頭:“稚子之言。”
老者卻說:“文若此言差矣,未嘗不是赤子之言。”
“公言之有理,彧失言了。”文士正是荀彧。
老者搖了搖頭:“赤子、稚子一字之差,未事到臨頭,誰又能分得清呢?文若不算失言。”
說著,老者掃視著四周的行人與房屋,心中反而泛起了波瀾。
“放在數年前,老夫必然會堅持以為凡事都應當復古,去恢復古時的三代之治,可這數年幾經浮沉,反倒有新的感受。”
這老者不是旁人,正是年輕士人們談論的主人公何顒。
何顒並沒有責怪在他被送到扶風的這幾年荀彧沒有照顧他,畢竟在事發之前,荀彧就曾隱晦地提醒過他,只不過當時的他過於自信,無視了荀彧的勸告。
而相比於年輕士人們的言論,更讓他驚訝的反而是這幾年雒陽的變化。
生活在其中的人或許察覺不到日積月累的改變,但何顒卻看得分明。與他離開時相比,不僅雒陽城外的房屋增加了,裡坊擴大到了更遠的地方。
譬如他現在所在的酒肆,在他離開雒陽時,應還是一片白地。
何顒雖還未進入雒陽城,可窺一斑而知全豹,他在這雒陽城原本的近郊已經看到了繁華。
此處雖沒有集市,卻也有在自家房屋的牆上開個小窗售賣炊餅、蜜水、米湯的百姓,充滿了熱鬧的生活氣息。
何顒甚至還看到了幾位有著異色頭髮瞳孔的胡人,以他的見識,倒不會因此覺得奇怪,可令他驚訝的是,路過的百姓行人對這些胡人竟也是見怪不怪的態度。
胡人買肉餡的炊餅時竟還用著不太流暢的漢話與人討價還價起來。
結合他在扶風的見聞,正是一切向好的明證啊!
回過神來,何顒注意到年輕士人們的爭論仍在繼續。
現代網際網路對線時有一條真理——永遠不要試圖說服別人。
因為沒人可以靠著幾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三觀。
放到現在,就算是線上下見面,想要改變一個人的觀點也是極難的。強權也只能讓人面服心不服罷了。
何顒見他們爭得面紅耳赤,持有不同觀點的兩方儼然下一刻都要打起來了。
一旁的酒佣擔心地看著這邊,生怕酒肆中的瓶瓶罐罐遭受無妄之災。
看到這一幕的荀彧本要發聲阻止這一場可能會升級的衝突,卻聽旁邊的何顒重重咳了一聲,遂將到嘴頭的話嚥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