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64章 辯論 (1 / 2)

在鄭玄的小院之中,正在模擬一場太學之議。

反方代表是蔡邕,正方代表是劉辯派出的蔡琰,以及蔡琰背後的劉辯,而劉辯的身旁還有剛成了自己人的鄭益。

裁判則是鄭玄。

蔡邕一上來便從根本上否定了均輸法存在的必要性:“國家定下制度,效仿聖王重農抑商,乃是為了削減人的**,使人無浮躁之心。今之均輸法,轉賣特產糧食,行囤積之實,掠奪民財,商賈之事非治國之要務。”

蔡邕說均輸法和商人沒用,早有準備的蔡琰當然要提一提兩者的用處,回應說:“均輸法所得,俱歸軍資。商人貿易,是為彌補百姓的不足,用以交通有無。工匠冶鐵,若無商人運輸販賣,百姓至今仍用木耒木耜耕種。曲轅犁、竹紙之推行,亦藉助於商賈之事,豈能言之無用?”

蔡邕說道:“商人不可禁絕,卻需加以抑制。因商人不事生產,獲利卻甚於農桑,若不加限制,天下人皆逐利而去,土地荒蕪,糧食不足,便是貨物再多又有何用?且貨物既多,精巧則多,則增奢靡之風,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民間風氣也會敗壞。欲使國家富強,須得重視農桑。”

蔡琰反駁道:“重視農桑自是正道無疑,然軍資從何處取?若無均輸法所得,便需加田租賦稅,不利農桑多矣。”

“事有輕重緩急!昔日推行均輸法,看似善政,然均輸官欺下瞞上,藉著職權購置全部貨物,不許百姓於市場互相交易,並勾結商人以此牟利。今之均輸法以商人為均輸官,彼輩貪利而無德行,欺壓百姓無度,推行不足一年,惡行難掩,有汝南太守之彈劾,實是必然之事!”

蔡琰到底年輕,經歷的也少,也沒有覺得自己論點必勝的信心,面對蔡邕的大道理,隱隱竟要被說服了。

劉辯見狀,趕緊補充說:“以均輸法牟利只是一時之策,是為了彌補軍資不足,以地方商人充任官員也是為了儘快獲利。”

蔡邕立馬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商人本就奸猾,以之為官,與引狼入室何異?”

於是乎劉辯舊事重提:“如此,軍資從何而來?”

然而劉辯的說法正中蔡邕下懷,蔡邕甚至還有閒心整理了一下鬍鬚,隨後才說道:“《書》戒猾夏,《易》伐鬼方,聖王伐無道、討殊類。然時有同異,形勢不一,以前的策略,與今日不可以等同。”

“況且以武帝的遠略,有著文景兩代的儲蓄,使鹽鐵之策用天下之豐饒,徵辟四方,使得萬方臣服。然如此豐功偉績,數十年間,官民俱匱。”

“今之外敵,雖無匈奴之盛、大宛之遠,然羌人多年之患,北方匈奴已去而鮮卑復起,一味用兵,今之儲備比之當時又如何?”

劉辯聽完,哪裡不知,蔡邕的這一套說法明明可以在先前拿來反駁蔡琰,卻非要等自己開口,必是出自本心的想要止戰。

這時候,蔡琰反應過來,補充說:“阿父所言不然,以商人充任均輸官僅此一回,往後自是德才兼備者為先。”

蔡琰大約是覺得自己先前猶豫了,末了不忘放個地圖炮:“且均輸官自有刺史二千石作為監督,如其不能勝任,自當如汝南事,有長吏為民伸張,亦能警醒惡人。”

到這時,蔡邕見劉辯與蔡琰倆人一唱一和。

心中不免高興,還有一點點說不清的複雜情緒,沒繼續在前面的問題上糾纏,而是直接攻擊起了吏治——“小吏貪鄙者眾,往往為利所驅,長吏不乏無能之輩,容易被小吏矇蔽……”

“算賦以錢計,尚有定數,以特產實物計,該以何價為準方不至於苛待百姓?”

歸根結底,他們並非是為了斷個輸贏。

然後說著說著,雙方不可避免地偏題了。

當然,這也是正常現象。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