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協被劉辯安排搭配東觀讀書之後,董貴人取代了劉協,幾乎每天都陪伴在董太后身邊。
孫子白天常常不在身邊,董太后便將她的一部分關愛放到了族孫女身上。
劉辯也樂得如此,省得董太后又把注意力放到錢上。
而董太后在知道劉辯夜宿蔡貴人處後,遂也將董貴人安排在了中宮。
在她看來,放到中宮就意味著有了角逐皇后之位的資格。不過她在白天依舊會把董貴人叫到身邊。
何太后對此雖有些不滿,但終歸沒有發作。
她在劉辯的勸說下決定用實際行動告訴董太后,她是如何對待新婦的。
何太后心心念念著,她下次再與董太后吵架時,一定要提及此事,定能讓董太后無言以對。
對於劉辯來說,只要兩人的吵架時不說出讓誰摸不到腦袋的話,他也就聽之任之了。
……
州郡之間有矛盾是正常的,因為州刺史的最初使命就是監察郡國,若是州郡雙方和諧相處,反而更值得警惕。
只是當州郡之間的矛盾壓過對郡國事務的正常處理,劉辯就不得不干涉了。
青州刺史焦和篤信巫卜,延誤戰機,坐視北海國賊眾肆虐,就地免官,押往雒陽治罪。
若非劉辯念在其終究為州郡兵擴了軍,焦和死罪難逃。
其後劉辯又下詔曰:自三公以下,篤信巫卜之術者,皆不用。
被劉辯拜為新青州刺史的乃是侍中陳紀,這位和荀爽一同入京的大儒學問是實打實的,相較於荀氏,陳紀家境不算富貴。
歷史上,陳紀的兒子陳群在曹丕的支援下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但陳群的後人在傳承了數代後,在門閥政治的頂峰時期,反倒排不上號了,不得不說這也是種歷史的諷刺。
陳紀治學的態度頗為務實,雖然缺乏為官的履歷,但劉辯有時遇事召他詢問時屢屢有收穫,所以對他寄予厚望。
劉辯說道:“以陳公為刺史,朕思來想去,總覺得大材小用。可是青州情況特殊,至今仍有黃巾作祟,州郡矛盾累積多年,朕實在找不出比陳公這樣的大儒更合適的人了。”
陳紀很是上道,答道:“青州之事事關百姓民生,陛下所命,臣責無旁貸。且官秩於臣不過虛名耳,更何況刺史位卑權重,賢者可使一州百姓得安。”
陳紀小時候就以會說話聞名,一時間君臣俱歡。
劉辯明白,在這個能以拒絕朝廷徵辟來提升名望的時代,陳紀等人選擇接受他的徵辟,背後一定會有人嘲諷他們貪圖富貴,晚節不保。
這種社會風氣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改變的,劉辯也只能慢慢來。
劉辯又道:“侍御史司馬防上書彈劾北海相王方在平叛時表現不佳,陳公此去,還當查明王方是否當得北海國相!”
陳紀應下不提。
在陳紀外任之後,劉辯便將陳群調進尚書檯,守尚書郎。
尚書檯每天處理這麼多文書,是培養人才的好地方。
五月,小麥入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