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春秋戰國的那些政客> 靠什麼稱霸春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靠什麼稱霸春秋?

百里奚就此登上了秦國的政壇,多年的風霜將這個鋒芒畢露的年輕人打磨成了一個和藹而勤儉的藹然仁者。他早已明白了僅僅依靠軍隊和武力並不足以讓一個國家長盛不衰。因為國家的夢想需要建立在一個足夠堅實的基礎之上,才能足夠穩定。而秦人並不缺乏足夠的勇敢和力量,他們所缺乏的,是先進而系統的制度,以及足夠凝聚的國家控制力。

百里奚勤於政務,出行不乘車,酷熱不舉傘,不隨便徵用國家資源,不攜帶衛隊保護。因為他知道,沒有一支衛隊能夠完全抵擋住那一次次不知從何處而來,因憤怒和仇恨而催生的刺殺。凝聚百姓最簡單的手段,就是淡化階級烙印,讓每一個百姓都能夠感受到,官員並不是他們的主人,能夠享有他們難以獲取的利益。

一個位高權重的官員能夠平易近人甚至清貧克己,遠遠比憑藉武力和權勢所帶來的敬畏更容易深入人心。大量的百姓都能夠看得到,這個官老爺似乎真的不是一個會欺壓和謀害他們的吸血鬼,而是與他們一同勤儉度日,卻又做了更多工作的人。

如此一來,這樣一位官員所提出的一切規章政策甚至比他的才華更令人敬服。大家都習慣接受自己同階級者的意見,因為這不會讓人產生迫於權勢而不得不遵守的壓力。何況,百里奚上任之後,只是不斷地教化民眾,開啟民智,引入周制,修好各國。

能夠憑藉勞力過上更好的日子,接受更新更先進的理念,獲得更加有價值的智慧遠遠比動不動就拿起刀劍去戰場上廝殺更加輕鬆。不斷地讓秦國百姓得到受教育的機會這一舉措更加促進了生產力的提升和發展。並不是每一個秦國人都是戰爭狂熱者,他們中的大部分似乎都更願意學習和勞動。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化和治理後,秦國國內政清人和,百業興盛。整個國家內少了很多暴虐和戾氣,多了幾分穩定和凝聚。每一個秦國百姓都開始明白,自己並非一個是為國家提供糧食的耕牛或者是揮舞屠刀的殺戮傀儡。他們對於國家的忠誠和歸屬,並沒有隨著對整個行政機構的瞭解而產生動搖。

對於家國的概念漸漸明朗起來,每一個百姓都對執政者心悅誠服。不再源自愚昧、欺騙和脅迫而勞作、戰鬥,所有的人民似乎都有了靈性。他們不再是統治階級視作實現慾望的人形工具,而是逐漸開始明白,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價值。

百里奚的舉措讓秦國逐漸有了一個真正帝國的雛形,這個國家開始逐漸脫離最原始的奴隸結構,向著更高層級的意識形態前進著。固然提高了統治者管理國家的難度,卻實實在在地增強了國家的生產力和綜合實力。

強大的帝國需要的不僅僅是悍不畏死的殺戮傀儡和不知思考的耕作機器,憑藉這些或許能夠在短期內成就一個疆域龐大的大型部落,但絕對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綿遠傳承的國家。唯有每一個子民都能夠主動實現自己在整個國家系統中的價值,才能夠推動社會和國家體系向前進步。

所謂仁政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仁慈,這種體系的最核心的價值觀在於讓每一個被剝削者不會感受到失去自身創造價值所產生的劇烈痛苦。相對於嚴刑酷法,所謂仁政只不過是讓所有底層生產資料的創造者們,能夠相對“自主”地選擇自己到底應該為統治階級奉獻什麼。

然而其本質並沒有改變,所有的秦國子民固然因積極的創新與生產獲得了更多的財富,但是卻依舊難以動搖其作為被剝削者的本質地位。或許曾經的囚籠一片黑暗,所有勞動者都如同等待著屠刀宰殺、奉獻自身一切的羔羊;而現在的秦國,這個黑暗的囚籠在所謂的仁政明君治下,讓羔羊們莫名其妙地感覺不到了。

在那個混沌愚昧的時代裡,如此向前的一步對國家實力的提升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每一個子民都心甘情願地奉獻著,燃燒著,因為他們似乎覺得,那些曾經滿臉漠然、揮舞著屠刀的統治者正面帶微笑,放下了手中的刀。卻沒有發現,自身最終的本質命運,並沒有發生改變。

秦國就在這樣的狀態下全民踴躍,創造了遠超之前的龐大財富。那片一直阻隔著秦人東進的大山,似乎也漸漸裂開了一絲縫隙。公元前651年,秦國開始逐步滲透參與晉國的皇權鬥爭。但是秦國這一次選擇扶持的代理人晉惠公自身,卻出現了問題。性格上荒淫無信的晉惠公藉助秦國的力量登上王位之後,卻背叛了當初的承諾。為隨後秦晉兩國糾纏不斷的恩怨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648年,晉國災荒,百里奚力主運糧救濟。那一艘艘運糧的貨船滿載著秦國的糧食,悄悄地推開了晉國百姓心中那道防禦森嚴的壁壘,史稱“泛舟之役”。公元前646年,秦國遭遇災年,要求晉國支援,而一向自私自利的晉惠公回覆秦國使臣:“當年我國災荒,你們竟然不來趁機攻打,反而借糧幫助敵人,簡直愚不可及,我們晉國,自然不會如你們秦國一般憨傻!”

隨後,晉惠公竟然真的舉兵攻打秦國。兩軍在韓原展開了慘烈的戰爭。原本就對晉惠公荒唐負義行為感到不滿的晉國百姓,加上被迫出戰的晉國軍隊,面對著空前凝聚的秦軍,慘遭失敗。晉惠公本人,也被生擒。

隨後,為如何處理這個背信棄義的晉王,秦國君臣做出了激烈的探討。最終,向秦穆公舉薦了百里奚的名臣公孫枝提出:“若關押晉王,此人不過無用匹夫;若殺之,晉國總歸會怨恨頗深,不利於進一步滲透和控制;不如換取實際利益,令其回國,一個昏庸無能的敗軍帝王,更利於秦國進一步的行動。”於是,秦國向晉國提出了領土要求之後,竟然放晉惠公回國復位。

經此一戰,晉國國力大傷,割讓土地,勞師傷財。國家陷入了難以逆轉的衰退之中。這種損傷雖然不會在短期內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卻在國家的根基之上,留下了一處難以癒合的傷痕。

公元前637年,晉惠公一命嗚呼,晉國再一次陷入了王權鬥爭的內亂之中。在百里奚的設計之下,秦國將流亡楚國的晉公子重耳接回,並動用國家力量扶助其登臨帝位,史稱“晉文公”。

不久,周王室內亂,百里奚勸秦穆公將周襄王迎至秦國,趁機稱霸,然而秦穆公卻在這種涉及王權帝位的決策性問題上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對臣下提出,迎接周天子的路途中間隔著晉國,事不宜行。隨後晉文公迎接周天子,稱霸春秋。而秦國,則選擇了跟隨在晉國身後,兩國聯軍不斷出擊,連續擊敗周邊限制兩國發展的楚國盟友曹、衛、鄭等。公元前632年,秦晉聯軍於城濮擊敗進犯的楚軍,楚國最高軍事指揮官令尹子玉自殺身亡。自此,雖然晉國、楚國依舊保持著持續地發展和強盛的軍力,卻沒有發現,秦國這頭猛虎已經漸漸在北方站穩了腳跟。

秦國蓬勃發展,不斷積蓄著實力,百里奚以自我放逐為威脅力邀蹇叔前來共謀大業。然而沒有一個君王是完美無缺的。連續的勝利和國力的提高,讓秦穆公也有些亢奮了。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秦國決定出兵征討鄭國。然而這個決策顯然是在君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情況之下做出的,百里奚和蹇叔等人表示反對。然而秦王依舊決定出徵。大軍開拔之前,蹇叔、百里奚等人再次試圖進諫,提出了“勞師襲遠,師勞力竭,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然而依舊無法阻止君王熊熊燃燒的野心,於是兩人來到部隊出征的大營前,惋惜痛哭,史稱“蹇叔哭師”。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左傳》

出征的秦軍果然未能實現戰略目標,回師途中遭到了晉軍的伏擊,傷亡慘重,史稱“崤山之戰”。秦軍將士滾燙的鮮血終於讓有些亢奮的秦穆公冷靜下來。公元前624年,秦軍捲土重來,在這場復仇之戰中,秦軍終於擊敗了晉國。秦穆公隨後來到當年秦軍被伏擊的崤山,當眾大哭,為自己錯誤的決策而導致的那些戰死異鄉的秦軍將士哀悼。《尚書》有載,史稱《秦誓》。

就此,秦國稱霸天下的宏圖大業再進一步。然而判斷出東出時機未到的百里奚等人,立刻制定了秦國進一步增強實力的重要戰略——不東進,先平西。

就在東方各路諸侯小心戒備秦國的時候,聲威正旺的秦軍卻停下了向東前進的腳步。回師征討秦國以西各個戎狄部落和小國,在秦軍強大的武力和百里奚等謀臣的計策配合,隴山以西,昆戎、綿諸、翟,涇北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大荔之戎,渭南陸渾之戎紛紛被征服控制,這些地區成為秦國穩定的糧食生產、兵源補充和良馬飼養基地,從此,一個東方諸侯眼中弱小而落後的邊陲小國,一步步成為了令任何國家都難以忽視的強大霸主,而穩定富饒的後方也成為日後大秦帝國席捲天下的堅固基石。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