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春秋戰國的那些政客> 秦武王為什麼討厭張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秦武王為什麼討厭張儀?

無論一個君王掌控了多麼宏偉的帝國,無論一個將軍有著多少豐功偉績,無論一個昏君有多麼幼稚荒唐,無論一個奸臣有多麼唯利是圖。他們,都難以逃過以時間為刃的死亡之鐮。無數有著雄才偉略的君主,到了垂暮之年,都曾經試圖伸出顫巍巍的手掌,希望能夠抓住永生。但是,顯然沒有人做到過。

奠定了秦帝國一統天下基業的偉大君主秦惠文王自然也不會例外,無論他有著多麼令人戰慄的雄心壯志,無論有著多麼令人歎服的權謀手腕,他都難以長生不老,公元前311年,時年四十六歲的秦惠文王病逝,葬於咸陽北原。其子嬴蕩繼位,號秦武烈王。

這個有些性急的年輕君主天生神力,從小就喜愛舞槍弄棒,角力摔跤。秦惠文王死後,他繼承了帝位,整個秦國,迅速變了風氣,原本就彪悍的秦人,雖然在商君的嚴刑峻法之下,將這份血氣之勇成功地宣洩到了東方諸侯身上,但是本質上,秦人依舊好勇武,多兇悍。

就像當年秦孝公重用商鞅,秦惠文王繼位之初卻很快車裂了這位改革家一樣,秦武王似乎也打算效仿父親,登位之後,除掉張儀。然而秦惠文王雖然殺掉了商鞅,但是那是出於多方面利益的平衡,而且,雖然商君車裂而死,但是他的法度,給秦帝國指明的方向,依舊在持續著。

張儀身居高位多年,自然也有自己的訊息渠道,當他得知武王對自己不喜之後,下定決心,逃離秦國,憑藉自己出色的才華和手腕,相比離開秦國,也能夠活得很好。而張儀似乎有些不解,為什麼秦武王一定要驅逐甚至除掉自己?

其實,秦武王遠遠不是後世演繹中那般頭腦簡單、任性霸道。一個年輕的君王,可以在繼位不久,就完成平定蜀地戰亂,內設丞相整合吏治君權,拔宜陽、置三川的宏大事業,又豈是一個腦子裡全是肌肉的匹夫,可以輕易做到的?

秦武王之所以排斥張儀,並不是僅僅因為在太子時期就不喜歡他。張儀所為,多是陰詭權謀,而現在,秦武王覺得,秦人一統天下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如果再憑藉著張儀搬弄唇舌,戲耍群雄,絕不利於秦國的名聲。就像一個千古聖君,如果他成功了,那麼他之前所有上不得檯面的陰謀詭計都要被粉飾起來一樣。秦武王覺得,秦國已經具備了成為天下領袖的實力,而在這前進的路上,所使用的各種各樣令人不齒的手段和謀士,都應該為大秦帝國耀眼的光輝讓路。

秦帝國一定要憑藉著軍民一心,力克強敵才發展起來,而不是憑藉著三兩謀士玩弄文字遊戲,背信棄義才從中牟利。秦武王想要一個沒有任何汙點的大秦國,而不是一個即便一統天下,也被各方勢力暗中辱罵為奸佞背信之邦的大秦國。

張儀的所作所為,所有的權謀手段,確實機詭陰暗,他反覆利用各方勢力人性之中的弱點,零敲碎打地為大秦國謀取各種利益,這其中的手段,畢竟不太光明,雖然這是國家需要的。現在秦武王覺得,幾代秦人為之奮鬥、搏殺,已經就要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了,而且,秦國已經具備了這樣強大的實力!

然而秦武王看錯了一點,他要的光明結果,不一定需要光明的手段。所以,秦國雖然強大,但是卻遠沒有達到他所設想的那般程度,秦帝國依舊需要那些陰暗而狡詐的權術和手段,依舊需要張儀這樣的詭辯之才,攪動風雲。

於是,大秦國幾代人沉甸甸的夢想,成為了秦武王驅趕張儀、捍衛國家尊嚴和光輝形象的最根本原因,當然,這份沉甸甸的夢想,最終藏在了那個沉甸甸的大鼎裡,成了壓垮秦武王最致命的一座大山。

張儀得勢於秦惠文王擴張之際,失勢於秦武王上位之後。並不是張儀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在位者本身,對於局勢和未來的理解變了味道,永遠都只有永恆的利益,而沒有永恆的忠誠。即便張儀為秦國做出了出色甚至令人震撼的貢獻,在整個國家的完整體系面前,都不值一提。秦武王驅趕張儀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錯,因為一個光輝而宏偉的帝國需要一個同樣光輝而偉岸的光環。驅趕張儀唯一的錯誤,就是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時間罷了。

秦武王討厭的並不是張儀,而是喜愛光明磊落的大國氣度。陰謀詭計是一個王朝重要的奠基部分,但是卻要深埋在帝國宏偉大廈的最底層。攪動風雲,應憑藉刀劍與力量,撥動乾坤,自要光輝與尊嚴。然而,當刀劍與力量不足之時,只好依靠陰謀和權術,當光輝與尊嚴缺乏支撐的時候,還應繼續隱忍。繼續揹負著背信棄義之名,為了後人能夠站在陽光之下。

張儀在秦國的成功,源自於符合了國家的利益,同時又具備著足夠的才華,而張儀在秦國的被驅趕,也同樣符合國家的利益,只不過這利益並不是話語權者所認為可以得到的方式,能夠得到的。

當光明來臨之時,曾經的黑暗才會悄然褪去,隱藏在一個人們看不到的角落裡,襯托著光明的美好。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