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沒有意識和慾望的天地可以無視歲月的力量。然而人類卻並不可以。死亡的收割不會因為誰的身份尊貴而網開一面,也並不會因為誰改變了整個世界而猶豫不前,無論這份改變是好是壞。因為在時光面前,所有的好壞,都並非恆常,也並不穩定。
自來多慧易夭,紅顏薄命。在命運慷慨賦予的同時,也自然會取走相應的代價。憑藉著出色的才能和超脫於眾生的智慧,孫叔敖攙扶著楚國,一步步邁向巔峰。然而多年的繁重工作與殫精竭慮的辛勞,也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
約公元前593年,這個為了楚國奉獻了一切的男人病倒了。命運並不想給他太多的時間從容而持續地改變世界。病榻之上,孫叔敖叫來自己的兒子,下達了作為父親的最後一條命令:
“楚王多次封賞,為父未受,至我命盡之時,王必封賞與你等,定要堅拒肥美豐腴之土,唯請貧瘠淒涼之處。楚越交界,有地名寢,山地貧瘠,多有鬼神作亂之說。楚人畏鬼神,越人事鬼神。兩國俱厭此地。今日大限將至,生死有命,無需悲傷,為父一生未曾謀求私利,如此,且就為你等,謀一世的安寧吧!”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長有者,其為此也。”
——《呂氏春秋》
言罷不久,孫叔敖溘然而逝,年僅三十八歲。
整個楚國沉浸在了失去指引者的傷痛之中,披堅執銳喋血沙場,與中原諸侯南征北戰多年的鐵血君王也為之悲痛不已。此時,他決定,善待孫叔敖的後人。
於是楚王立刻召見了孫叔敖的子嗣,並且毫不猶豫地從楚國的版圖中圈劃出了非常富饒的一片,希望能夠藉此表示對逝去賢者的尊重和悼念。而此時,孫叔敖之子謹記父親的臨終遺命,堅辭不受,卻提出了只要那片貧瘠而鬼氣森森的山地。楚王不解,卻也並沒有繼續堅持下去。就這樣,孫叔敖的家族,離開了富饒繁華的楚國中心,在一片荒涼貧瘠的山脈中安定下來。
時光荏苒,孫叔敖會死去,楚莊王也並不會例外。命運在高高的蒼穹之上,肆無忌憚地嘲弄著芸芸眾生。所謂賢者先知,並不會常常出現,所謂明君雄主,也不一定代代相傳。殺戮與爭奪並不會永遠消失在這片土地上,而孫叔敖的家族卻在那片荒郊野嶺,綿延不絕。
恍惚中,智慧的光芒能夠穿透厚厚的歲月,此時人們驚訝地發現,當年的豪門世家,隨著征戰和殺戮,王朝的更迭,如雲煙般悄然消散,而當初看似不合理的遺命,卻讓孫叔敖的後人,在這亂世中,還能夠妥善而平穩地生存下去。
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這片荒山野嶺成為了亂世中的屏障,保護著賢者的子嗣綿延萬代?而那位為楚國指引著方向的先知,他的遺命裡到底隱含著何種智慧與玄機?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
這片荒涼而陰森的山脈,並不是有多麼森嚴的壁壘,已經退出朝堂的孫叔敖氏族,也並沒有能夠傲視群雄的武力。然而,他們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所依靠的,恰恰是人心與慾望的深淵。
另一位賢者莊子,曾經提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樹木成材,則難免斧鉞。”就像道家所描述的那個“足夠大的葫蘆”一樣。因為並沒有什麼值得利用,所以足夠長久。保護著這片荒山野嶺的,也許恰恰正是“楚越對於鬼神的厭惡或敬畏”,與毫無價值的生存狀態。
君王固然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土地和更廣袤的江山,然而若是以有限的力量去不斷爭奪一片毫無出產、貧瘠荒涼的山脈,顯然是並不划算的。在我們的世界中,太多人習慣了以利益來權衡價值,唯有堪破了世間真理的賢者們,才能夠超脫出慾望的囚籠,以是非來處世。
這片土地最重要的價值是給予人類生存下去的空間,而在這裡產生的利益與物質,只不過是其根本價值的附屬品。而越來越“聰明”的人們,卻漸漸地把附屬品看得比根本更重要。
尊嚴與自由顯然可以藉由財富和力量來實現,追求更多的財富以及更強大的力量當然足夠重要。然而殊不知,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中,財富與力量的爭奪一定是慘烈而瘋狂的。並不是大家願意揮舞著刀劍拼盡力氣,揮舞刀劍廝殺,而只是為了爭取到原本既定的空間和自由。而在爭鬥的過程中,空間和自由,成為了追逐力量和財富的籌碼和犧牲品,初心早變,又怎能求天長地久。
這片荒山沒有眾人所追逐的“財富與價值”,於是輕而易舉地避過了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中最為致命的屠刀。大家所厭惡的,所鄙視的,何嘗不是我們出發時,曾經遠遠憧憬著的終點?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看穿,也許,眾人都不想看穿吧。畢竟,路上的繁華,除了成為走向終點的桎梏之外,還能帶來當時的愉悅。
就像孫叔敖引領著楚國,融入了中原一樣,他並沒有完全依靠鋒利的刀劍和武力,反而憑藉著自我變革,悄悄衝破了人心中那層如鉛壁壘。而他為後代所留下的,卻是由慾望和利益所鑄成的,堅實屏障。
所有的慾望都有其實現的途徑,更多的人選擇了一條看似捷徑,而實際上殺機四伏的蜿蜒小徑。而為了不斷地前行,在這條佈滿荊棘的路上,人們不停地揮舞著刀劍,披荊斬棘,耗盡了力氣。同時卻不斷地勸慰著、麻木著、欺騙著自我:這是為了實現那個宏偉的目標。
然而走著走著,卻離終點越來越遠了。人們忘記了自己當初想要達到的目標到底是什麼。而這一份看似愚蠢的遺命,卻直指本心,越過了無數險阻,實現了孫叔敖在這亂世中廕庇後人,綿延氏族的最終目的。
畏懼鬼神的楚人與崇敬神明的越國,並非沒有誕生過足夠強勢的君主,他們手中的刀劍也並不會永遠遲鈍。然而君王也並不會完全悖逆民族的傳統,費盡力氣去征伐一片兩國百姓都並不中意的荒山。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鬼神對於民眾來說,其約束力,堪比信仰。
就這樣,一片除了鬼神傳說之外毫無出產的荒山,成為了孫叔敖家族在亂世中溫馨的避風港。民眾對神明鬼怪的好惡與君王對於價值利益的權衡,成為了保證這片土地最終歸屬的有力支撐。
亂世中的自由與安全,如此而已。沒有什麼東西在那個時代比這兩樣更加寶貴。人間的財富與輝煌、榮耀與夢想,恰恰成為了前行路上的障礙,也成為了這片荒山之外,最為牢靠的衛戍。
而且當場拒絕了君王豐厚賞賜的臣子後裔,明顯比領取了一片富饒肥美封地的官二代更加令帝王放心。險惡的楚國政壇雖然因孫叔敖的政令和作為,逐漸向著更加平穩的方向改變著,但是自古以來,並不會有一位帝王真真正正地完全信賴一個不足以掌控的臣子。臣子們手中的財富與力量,何嘗不是君王寢食難安的鯁刺,也何嘗不是那一把始終懸在自己頭頂上的催命屠刀?
君王出於對孫叔敖的信賴和尊敬,分割了土地,下放了權柄,並不是因為孫叔敖的人格魅力和才能讓帝王五體投地。只不過高高在上的楚王需要這份才能和魅力,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慾望。重重封賞孫叔敖的子嗣出於情感,卻最終一定會終結於利益。
與其等待著那一柄不知何時會因利益而斬下的屠刀蓄勢待發,還不如把利益還給君主。因為君與臣之間,所追求的利益,所奔向的終點,並不一樣。與其如此,又何必給後人留下一份如履薄冰的拘謹生活?
就像他所擅長的水利工程一樣,他明白水滴石穿並不是因為力量,而在乎堅持。不斷地改變和規劃自我,或許在短期內並不如外力來得更有效果,然而,卻能夠持續不斷地向著既定目標一路前行。對待楚國融入天下這個目標如此,對待綿延氏族,保護可貴的自由和尊嚴,亦如此。
沒有什麼智慧比能夠確定未來更加玄妙,孫叔敖為官一生無私,與狐丘丈人陳論三利三害穩定政壇,興修水利、改革吏治引導楚國走向中原,都是在為這片孕育了他的土地謀劃未來。直到臨死之時,這位賢者終於決定為自己的家族留下一筆財富。於是,堪破人心的楚相,在拋棄了君王丟來的甜美蛋糕的同時,也將帝王隨著蛋糕一同甩來的枷鎖與責任,一併踢開。
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呂氏春秋》
賢者就這樣閉上了眼睛,卻依舊眺望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