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豁口並不準確。
但也差不太多。
不過,看上去並不像山洞。
倒像是海水侵蝕和風化作用所產生的異變。
看到這一幕,陸羽眼前一亮,急忙調轉鏡頭,指著遠處的岩石道:
“兄弟們,看到那個岩石下方的豁口了嗎?我們過去看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說著,他三步並作兩步,急急忙忙地走了過去。
終於。
來到近前。
岩石全貌,盡收眼底。
巨大的狹長豁口,位於最底部。
空間很大。
最深處距離海岸線,可能得有二三十米。
豁口的內裡,很是光滑。
打眼一看就知道,這是經過長年累月的海水沖刷的痕跡。
此外,岩石表面的白色鹽漬,也是對這個論證最好的證明。
在外面看了一會兒,陸羽徑直走到豁口內,四處看了好一會兒,最終得下結論:
“這個地方不錯,雖然不是山洞,但也足以遮風擋雨了。”
“你們看,這是典型的海水侵蝕現象。日復一日的潮起潮落,使得海浪在岩石的底部,雕琢出了一個很大的狹長空間……說實話,這裡絕對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天然營地,無需多做什麼,只需要躲在這裡,生起一堆火,就能先站穩腳跟了。”
言罷。
陸羽再次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細細地觀察了豁口一番。
緊接著,又彎下腰,緩步移動到了最深處,確認了一下潮汐線。
海岸邊搭建庇護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觀察潮汐線。
不論是坡屋,還是天然庇護所,始終都要保證休息的地方,位於潮汐線上。
只有這樣,起落的海浪,才不會干擾到你。
想到這兒,陸羽對著攝像頭緩緩道:
“朋友們,在這種地方搭建庇護所,一定要注意潮汐漲落線,不管是因地制宜也好,還是自行動手也罷,只要你生活在海灘周圍,就必須要注意這一點。”
“因為誰也不想,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突然被海浪拍醒,所以這一點,尤為重要。”
面對鏡頭,陸羽邊說邊比劃。
為觀眾們講述了一番有關潮間帶,以及判斷方法。
各種專業知識,聽得大家一愣一愣的。
幾乎都快被陸羽給繞蒙了。
但卻依舊聽得津津有味。
“海水漲潮時的水位線是**線,退潮後的水位線叫低潮線,而潮間帶是介於大潮**線到大潮低潮線之間的區域。”
“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保證庇護所,位於潮間帶之上。”
“潮間帶的判斷方法很簡單,也很直接,只需要觀察沙灘紋理,遠離潮池,也就是那些遍佈在低潮線以上的小水池,你就能獲知一個大致的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