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漢城被拿下後,漢城周邊的京畿道各地自然傳檄而定。
此後一段時間,初入朝鮮國、戰功還不多的李昫第四兵團一萬五千人繼續從漢城南下。
接連“收復”了位於京畿道正南方的忠清道、全羅道。
同時留在東線的麻貴第二兵團也傳來了訊息,東海岸江原道的倭寇島津兵團全線撤退,麻貴兵團已經南下收復了江原道。
到此為止,連帶去年收復的北三道,天兵已經收復了朝鮮國八道里的七個道。
而倭寇確實如同天帥所判斷的,已經放棄其他地方,全部撤退到慶尚道,七八萬倭寇聚集在南海岸一帶龜縮守據。
大名鼎鼎的釜山就在南海岸,這裡與倭國對馬島隔海相望,本就是倭寇侵朝的登陸點和前進基地。
而且倭寇在南海岸據守,因為距離本土非常近,糧草供應也就非常便利,不再有千里轉運的煩惱了。
在朝鮮國這種用布條當貨幣的窮地方打仗,連倭寇也一樣頭疼糧草問題。若非如此,漢城倭寇也就不會想著撤退。
現在剩餘倭寇放棄各道,快速撤退到南海岸,又重新換成天兵方面開始頭疼糧草問題了,頗有此消彼長的意味。
一方面,從漢城到南海岸將近千里,意味著大明天兵的後勤線又要拉長千里,不得不又要新建供給體系了。
原來從新義州、平壤轉運的體系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戰局,需要更多依靠海上運輸。
幸虧去年出征前對此就進行了部署,安排了天津衛和山東登州兩條航線,還組織蒐羅和新建海船,今年應該能發揮出巨大效應。
另一方面,朝鮮國本土真的就是一點都指望不上。
現在又正處於青黃不接的傳統春荒期,朝鮮國本土更是不可能刮出多餘糧食了。
而那些維持會、忠義救國軍之類的地方軍政組織,反而要暫時依賴大明天兵後勤體系輸血。
也就是說,大明不但要承擔官軍供給,還要兼顧朝鮮本土很大一部分地方財政功能。
去年出征之前,林天帥就和朝鮮國算過,說一年需要八十萬石軍糧,絕不是虛報唬人。
就算出動十萬天兵,一年也真吃不了八十萬石,頂多也就三十萬石。
剩下的絕大多數開銷,其實都是運輸成本,以及維持地方穩定的開銷。
隨著收復地區越來越多,剛舒緩了兩三月的林天帥,又一次開始為糧食焦慮。
現在從各處發來的報告裡,涉及最多的內容就是糧食。
財政緊張時的賬目真不能細算,越算越讓人暴躁。
到處都在張手要糧,此時此刻的林天帥感覺自己並不像是個大軍統帥,反而像是後世那種轄區內有一堆破產企業的地方主官。
又一次體驗到了諸葛武侯北伐的感覺,難怪諸葛武侯六出祁山過程中最大問題其實是搞糧食。
若不是還有開採銅礦這個信念支撐,以及今後的對倭國“轉口”貿易理想,林天帥真想甩手不管。
反正林天帥暫時不看軍事地圖,改看賬本了。
這日,林天帥的老相識、朝鮮維持總會第一副會長兼平安道維持會會長尹卓然風塵僕僕的從平壤城趕到漢城。
他剛走到西闕前廳門外,還沒進屋就聽到了天帥的怒吼。
“一年只能輸送七次,不可能,絕對不準!給我提高到十次!
我不想聽到不行的理由,我只要更多軍糧!”
還有另一個人在據理力爭,對天帥大聲說:“海上航行要看風向、看海流、看海岸線,還要檢修船隻!靠的是技術,而不是靠嘴皮子就能在海上平趟!
組織船隊從山東登州往朝鮮國中南部運糧,要沿著遼東外海島嶼、以及朝鮮國西海岸航行十幾天!
又不是海面上畫個直線就能把船開到,一年往返極限就是七個週期!怎麼可能往返十次?”
尹卓然驚訝的對門口守著的崔五魁問道:“什麼情況?”
崔五魁苦笑道:“大帥正在接見山東那邊的人,商議海運事宜。”
尹卓然又問:“我不是問這個,我想問的是何人如此勇猛,竟敢與天帥據理力爭?”
就尹卓然所知,最近半年跟天帥據理力爭的人,基本都墳頭草三尺高了。
崔五魁答道:“此人乃是我國山東登州衛世襲指揮僉事戚祚國,另一個身份是戚少保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