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師到鴨綠江距離一千五百里,又不缺馬匹,加急公文傳遞速度每日最高可達六百里。
幾天後京師這邊便得到了回報,朝鮮國王李昖開始將所攜帶的部分財物運過江。
不過與此同時,李昖直接向萬曆皇帝告了一狀,說經略大臣林泰來欺凌藩屬。
萬曆皇帝派司禮監秉筆太監陳矩前往經略幕府,詢問林泰來此事。
林泰來回奏道:“總不能讓朝鮮國袖手旁觀,什麼也不做。
但如今朝鮮國要兵沒兵、要糧沒糧,只能讓其君臣拿出金銀,也當是做貢獻了。
若非如此,朝鮮國還能幹什麼?”
萬曆皇帝也就是象徵性的問問而已,陳太監從林泰來這裡得到回話,轉身就要走。
這時候,忽然又聽到林泰來說:“還有件事情,望大璫轉奏皇上。
先前打探軍情時聽說,朝鮮國應該有座巨大銅礦,其規模應當遠超大明各礦。”
陳太監:“.”
你林九元還能更機靈點麼?如果你林九元肯淨身入宮,還能有他們這些大璫什麼事?
“礦在哪裡?”陳太監問道。
林泰來很有心機的答道:“此銅礦緊鄰邊界,距離大明幾乎觸手可得。昔年成祖時候,那裡還屬於大明轄境。”
陳太監點點頭,這個訊息應該能讓皇帝今天多吃一碗飯。
不過林泰來又補充說:“不過銅礦與遼東之間雖然很近,但中間卻隔著建州女直的地盤,有點礙事。”
陳太監沒把這當回事,如果皇帝真對一個超級大銅礦動了心,讓那群野人滾蛋就是。
如此前期軍費暫時得以解決,然後最重要的也最難的就是糧草問題。
有幾萬石軍糧就夠大軍支用兩三月了,紙面上看起來數字似乎不多,大明也不缺這點軍糧。
但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運輸問題,都得一點一點轉運到千里之外。
想到這裡,林經略又想罵朝鮮國君臣。
這幫廢物根本指望不上,等出了兵連因地就糧都做不到,全要靠大明自己運過去。
初期在北部臨近大明邊境的地區還好,中後期越往南打,軍糧補給越困難。
所以林經略現在更多考慮的是中後期補給問題,琢磨能否從運河上的德州倉、臨清倉向登萊運糧,然後從登萊海運到朝鮮國。
這又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如果可行的話,應該派專員前往山東負責。
前期工作有了點頭緒後,經略幕府便頒佈了招賢令,招納幕府屬員。
原則是不拘出身,唯才是舉(劃掉),只論才華,同時還要求身體強健,能適應長期異地工作。
同時林經略根據自己印象,又連續向朝廷奏請徵調一批副總兵以上級別將官聽用,有麻貴、董一元、達雲等名將。
不出意外的,這份名單又在武官群體裡引起了巨大關注。如果出征順利,就是一大波功勞,這批將官肯定人人有功升賞。
寧遠伯府中,一對中老年武官看著這份將官名單,雙雙皺起了眉頭。
因為這份將官名單裡,就沒有姓李的人!
“不應該啊。”中年武官李如松忍不住喃喃自語,“怎麼可能不用我李家人為將?”
李家鎮守遼東二十多年,自家老爹去年年底才被解職,如今的遼東將官多出自李家門下。
如果向朝鮮方向出兵,即便要從其他邊鎮調兵,但主力肯定還是遼東軍,大軍後方基地也必定是遼東。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哪能不用熟悉遼東軍的李家人?
老年武官李成梁猶疑的看著好大兒,“你真的與林經略以兄弟相稱?莫不是欺哄為父?為什麼他不用李家人?
還是說,近年你懈怠了,給他送的金銀人參數目少了?”
李如松答道:“這根本就不是錢不錢的事,林老弟他一定有什麼考慮。”
李成梁目光又回到將官名單上,指著一個名字說:“在這份被徵調將官的名單裡,以麻貴的資歷威望最高。
有沒有可能,林經略想用麻貴為統領全軍的主將,所以就不用我李家人,以免影響到麻貴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