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後廷議結果就是,駁回林泰來的“十萬大軍二十萬銀兩”奏議。
同時透過了兵部左侍郎石星的提議,著遼東鎮派遣將官二人,各率三千兵馬,沿鴨綠江部署,隨時準備支援朝鮮國。
也不能說大明官員蠢,主要還是事發突然,資訊嚴重不足的緣故。
現在除了穿越者林泰來,根本沒人知道,到底有多少倭兵進入朝鮮國。
連潰敗的朝鮮國也不清楚倭兵數量,大明這邊很多人還習慣性的當成幾十年前的倭寇對待。
因為林泰來有“十萬大軍二十萬銀兩”的建議,兵部尚書葉夢熊不想公開與林泰來唱反調,沒有拿出更“合理”的方案。
所以導致兵部左侍郎石星的提議成為了主流意見,葉大司馬也沒辦法,只能暫將主導權相讓,由石星主持關於朝鮮國的事務。
而後葉夢熊又私下裡召集了最為熟悉林泰來的更新社眾人,討論林泰來的意圖。
對林泰來這離譜的奏議,就是自己人也理解不了。如果不是林泰來過去積累了足夠威信,只怕連自己人也要有異議了。
七嘴八舌的討論了一會兒後,周應秋開口道:“雖然不明九元君的深意,但這個奏議讓我想起了史書上的一樁故事。”
葉大司馬很感興趣的問道:“詳細說來。”
周應秋回答說:“秦王掃六合之時,欲滅楚國。秦王先問老將王翦需用多少兵力,王翦答曰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不喜,又問李信,李信答曰只需二十萬。而後秦王便派李信征伐楚國,但李信卻大敗而歸。
最後秦王不得不又請出老將王翦,給與六十萬兵馬才滅了楚國。”
聽到這裡,眾人恍然大悟,又恢復了信心。
林九元奏請調集十萬大軍的行為,確實很像索要六十萬兵馬的王翦。
雖然還是不明白林九元的底氣何在,但至少說明林九元是有思路的,並非信口開河胡來。
先前兵部左侍郎石星因為反覆無常,得罪林泰來,很是沉寂了一段時間。
如今暫時主持朝鮮國事務,他便將此視為東山再起的機會,立刻積極開始部署工作。
一方面給遼東鎮下令,抽調二員將官,駐守到鴨綠江、大同江一線防備。
另一方面,因為不明倭情,石星便公開招募熟悉倭事的人才。畢竟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三歲小孩都知道。
因為這時代交通沒那麼發達,道路遠阻,故而很多京官家屬仍在老家。
所以現在有個習俗,京官經常娶個京師本地的小妾,等到離京時就散夥。
這都成了一門生意,很多有女兒的京師人家都尋摸著給京官做妾,等散夥時又可以撈一筆。
石星便有個這樣的袁姓小妾,聽說石星正在招募熟知倭事的人才,袁姓小妾的父親便向石星推薦了一個叫沈惟敬的平民。
說這沈惟敬家裡世代經商,往來於大明與倭國之間,沈惟敬本人甚至會說倭語,十分明白倭國情況。
如今沈惟敬家業敗落,正流落於京師尋找機會,可以招募使用。
於是石星當夜便將沈惟敬請了過來,進行考校和諮詢。
聽完沈惟敬對倭國風土人情的介紹,石星可以確定,這個沈惟敬確實比較明白倭國的事情。
而後便直接問道:“如何能以最快速度解決朝鮮那邊的問題?”
本來按照資歷,石星去年就該升為兵部尚書了,但可惜被葉夢熊搶走,他心裡當然不服氣。
所以面對這個東山再起的機會,石少司馬已經等不及了。
他不但要解決問題,還想要儘可能快。
沈惟敬想了想後,答道:“跨國征戰,比國內用兵艱難十倍,用武力很難速戰速決。
故而最快速解決問題的法子,應當就是議和。
我沈惟敬願為少司馬效力,親自前往朝鮮敵營談判,同時順便偵查敵情。”
石星迴應說:“雖然你勇氣可嘉,敢於深入敵營,但我大明未有不戰先求和的道理。”
對於要面子的大明朝廷,打都不打,那不叫議和,叫求和。
石星若真敢這麼幹,後果肯定被彈劾辱國,然後下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