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瑪留在後方的老幼婦儒,在三天後全部被黃忠押送著到達了鐵礦山。
為了安置這群人,劉楓便在礦山的東面萍鄉境內的茲山腳下,給他們劃出了一片土地,在那裡建立一片村落郡,並給他們造冊了戶籍,分發了土地,從此以後,他們便不再是什麼蠻族,而成為了劉楓治下的屬民,歸由宜春縣衙管轄。
同時,為了解決他們過冬的錢糧,劉楓又令武寧縣的田豐緊急調來兩萬石糧食。當然,這些糧食也並不是免費給他們的,而是要他們以在礦山上出工的形式來抵扣。
對於這個安排,廖瑪並沒有意見,能夠在他近乎絕望時,能夠有如此好的轉機,他還能有什麼不滿意的?
在劉楓親自發令,地方官府的幫助下,經過十餘天的努力,終於將萬餘人全部安置完畢。
隨後,劉楓便將先前俘虜後,關押在礦山上開礦的三千青壯全部放還自由。
當然,雖然放還了他們的自由,但是工作還是要完成的,這可關係到他們這個冬天的口糧供應。
這一天,劉楓視察完安置工作後,便在附近的山中轉悠起來。
相傳,在上古時期,有名為“羅”與“霄”兩位高人曾在此山中隱居修煉,並留下了道場傳承。
對於這個說法,劉楓不予置評,不過,自古以來,來茲山尋仙問道之人,到是不在少數。當然,不管這山中有沒有仙人,既然來了,趁著這難得的閒睱,劉楓到也不介意欣賞一下這傳說中的仙山美景。
沿著山澗溪流溯流而上,奇峰異石隨處可見。
羅霄洞,就位於茲山最高的山峰上面,這裡也是袁水與淥水的源頭。
在羅霄洞不遠處的一處山頭上,劉楓發現,掩映在山林的最深處,有一座灰樸的道觀。
從外面看去,這座道觀似乎有些年頭了,一條兩尺來寬的小道,從溪旁一直延伸至道觀的門口,道路兩旁,雜草叢生,不過,現在是冬天,雜草已經乾枯,倒伏在地上,把路面掩蓋了起來,看得出,這條路已經很久沒有走過了。
斑駁的圍牆上,已經有多處缺口,顯得十分的破舊。
觀門口很小,寬不過兩步,木質的觀門也有些腐朽了。
“丹清觀!”
在觀門正止方,依稀可以看清三個已經褪色的三個大字。
“主公,這個道觀如此破敗,裡面應該沒有道士在這時修行吧!”
來到道觀的門前,看著快要傾覆的院牆,典韋對劉楓說道。
“誰知道呢?按說,那些世外修行之人,最喜歡的,就是這種人際罕見地方。既然已經來啦,就進去看看吧。”
本著尋奇獵勝的心態,劉楓讓典韋上前推開了院門。
院中,兩株需數人才能環抱的香樟樹,將整個院子掩蓋在下面。
對面,是一座不大的大雄寶殿,裡面供奉著泥塑的三清雕像。雕像前的香鼎裡面,有著寥寥數根香燭燃燒後留下的香柄。
從香枘的新鮮程度來看,這個道觀並沒有完全被廢棄。
大雄寶殿雖說不大,那也是相對來說的,不過還在佔了這個院子的大半。
在大雄寶殿的後面,在靠近山崖的地方,有著三間用木頭搭建的房子,不過,看房子的外牆上面,滿是煙火色,像是長年被煙熏火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