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不算。
另一邊,由於公孫瓚將劉虞從幽州牧的位置上逼走,劉虞之子劉和,在閻柔為主的劉虞舊部的支援下,時不時的對公孫瓚部進行偷襲,令公孫瓚苦不堪言,卻又無可奈何。
無他,他們把老巢設在遼東的深山裡面,在這裡,公孫瓚的騎兵沒了用武之地,甚至還不如對方的步兵好使。
一系列的打擊,使得公孫瓚的勢力急劇的衰弱。
另一邊,佔據著冀州肥沃土地的袁紹,在將呂布逼去了黃河南岸後,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實力越發的雄後起來。
在見到公孫瓚一步步的衰弱後,終於忍不住露出了獠牙。
他先是令自己的長子袁譚,領兵十萬,對田楷佔據的青州發起攻擊。
而他自己,則親率主力三十萬人,發兵北進,向著公孫瓚所在的右北平而來。
這幾年來,袁紹與公孫瓚之間已經斷斷續續的打過很多次了,由於公孫瓚軍隊的日漸式微,他所能夠控制的勢力範圍,也從當初除了遼西以外的整個幽州,到現在只剩下漁陽、上谷和右北平三郡之地了。
自從幾年前的界橋一戰,公孫瓚引以為傲的白馬義從被袁紹一戰而滅,使得他落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
再加上這幾年來對袁紹的連連失利,也使得他在面對冀州軍時,已經沒有了信心。
面對著來勢洶洶的袁紹軍,實力已經衰弱得厲害的公孫瓚,再也沒有了當年的雄心壯志,失去了與袁紹一爭高下的心思,只是想著結堡以自保。
因此,袁紹的進軍路上,到處都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塢堡。
這些,原本是邊境漢民用來對付異族的手段,如今也給袁紹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為了拔除這遍地的塢堡,使得袁紹軍損失慘重。
雖然代價巨大,不過成果也是顯著的,那就是遍地的塢堡全都被袁軍給踏平了。
大軍一路向北,最終將公孫瓚逼到了易縣境內。
在這裡,公孫瓚建有一個更大的塢堡,號為易京,並在其內屯集了能夠供五萬大軍吃三年的糧草,算是把整個幽州能夠蒐集到的糧草,全部給搬到了這裡。
在塢堡之外,公孫瓚把十萬大軍分成東南西北四個大營,將塢堡團團的圍住。
另外,公孫瓚還派從弟公孫績前往黑山向張燕求救,讓他從黑山出兵攻打鄴城,行圍魏救趙之計,逼袁紹退兵。
袁紹將公孫瓚圍在易京城塞後,為了避免損耗過多的兵力,派人向他勸降。
只不過,對於心高氣傲的公孫瓚來說,向袁紹投降是他的奇恥大辱,對於袁紹的勸降置之不理,並且加強了易京的防禦。
見勸降無望,袁紹也不再廢話,從鄴城傳來訊息,黑山的張燕又在蠢蠢欲動。
現在大軍全部都調出來了,若是在這裡的時間拖延的久了,家裡被人給抄了,那才叫一個諷刺!
憑著雄厚的兵力優勢,袁紹對易京外的四個兵營發起了猛攻,只一天的功夫,便將其全部攻克。
至此,雄踞北方邊陲多年的白馬將軍,徹底的陷入了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