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訊息到是讓劉楓始料未及的。
房陵因“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得名。東扼荊襄,西望長安,自古就有“秦陝咽喉,荊襄屏障”之稱。大巴山脈和武當山脈在此交匯,往南是滾滾長江。
房陵屬漢中郡管轄,卻又靠近荊襄之地。
一個如此重要的地方居然連縣令都沒有,主事的只有一個縣丞,至於軍隊,更是一個沒有,
平時只有一些衙役維持治安。
縣城不大,建與兩山之間的一片開闊地上,依山勢而建,城牆只有兩丈來高。
如此一個等於不設防的城池,沒有被賊寇佔據,說明這個縣丞還是有些手腕的。
當然,由於這些年朝廷的不作為,各地的叛亂此起彼伏,更使得朝廷在平定內亂上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依靠各地自保。
對於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大縣來說到沒什麼,可像現在房陵這樣的小縣城,人口本就不多,又去哪招募鄉勇自保?
最多的可能,就是主政者與各放勢力達成某種協議,以維持最低限度的平衡罷了。
對於這麼一個沒有主政之人的地方,劉楓自然也就起了心思。
雖然此地離柴桑有個幾千裡遠,不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不過若是能在這裡經營起一個節點,哪怕只是維持好這邊的商道,對於自己溝通西北,也是十分有利的。
縣丞姓吳,名析,四十歲上下,本地吳氏家族的家主。
雖然劉楓不想讓人知道自己來了房陵,不過,若是想要在這裡插上一腳,卻不可能繞過這裡的實際當權者,拜訪一下這個吳縣丞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了。
宴席是在吳析的莊園中舉行,劉楓並沒有用自己揚州牧的名義,而是用的甄家商隊的名義上門拜訪。
雖然揚州牧的名頭會更響亮一些,不過,在劉楓並不想太高調的情況下,甄氏商隊的名頭卻更好用一些。
雖然吳家在房陵也算是一個大家族,可畢竟房陵的體量在那擺著,一個小地方的家族,怎麼能跟大漢的豪商相比?
況且,任何家族想要發展,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產業,各產業裡面的產出,只有流通起來,才能增加財富,能跟甄氏搭上關係,對於小小的房陵吳氏來說,那是高攀了。
“劉公子原來是甄家的大管事,劉公子能來我吳家做客,真是令寒舍蓬蓽生輝啊!小地方沒有什麼好東西,若有什麼招待不周的地方,還請海涵!”
席間,吳析向劉楓舉樽敬道,一應吳家嫡系也陪同在列。
“吳家主客氣了,我等四方行走之人,風餐露宿,那是常事,吳家主子如此盛宴款待我等,若還不知足,豈不是太貪得無厭了些?”
劉楓也舉杯回應道。
“據我所知,甄家走西北線的商隊,一向都是走的都是武關南陽一線,不知劉公子今次為何會走房陵?這邊的路比起武關那邊來,可不是那麼的好走!”
酒過三巡,場中的氣氛漸漸的熱烈了起來,吳析這時向劉楓問道。
“唉,有好路誰又願意走差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