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吉拉在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中的意思是“沒有效能力的人”,清晰地闡述了這個群體的特點。
從本質上來說,他們和明國古代的閹人,現在暹羅的人妖沒有大的區別,都是一刀砍樹下蛋,但是大多數的海吉拉都是被迫加入,他們有的是天生就沒有性功能,更多的是因為家庭原因自幼被年長海吉拉所收養,長大之後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
海吉拉們雖然是沒有效能力,但外表上還是以男性特徵為主。
天竺閹人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的史詩《羅摩衍那》,書中記載當時王子羅摩因為遭到王后吉迦伊的嫉妒被放逐長達14年之久。
在這段時間裡,所有的僕人都離開了羅摩,只有一個非男非女的閹人獨自等候了他14年,直至王子歸來,這個人就是海吉拉的始祖。
海吉拉僕人的忠誠讓羅摩萬分感動,已經參透了“梵”這一宇宙真理的他向閹人族群賜下祝福,所以在天竺神話中,海吉拉是帶有特殊宗教意味的“神的使者”。
天竺絕大多數人都有宗教信仰,宗教的影響滲入到這個國家社會和文化的每一部分,而海吉拉在生理上的特殊性也為他們這個群體賦予了一些神秘色彩。
雖然在神話中,他們得到神——羅摩的賞識,但在現實中,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存卻一直頗為艱難,大部分主要是以表演維持生存,算是街頭藝人中的一類
一般來說海吉拉都是天生的男性,在生理需求上,也和正常男人差不多,但是為了成為真正的海吉拉會在一定年齡接受去勢手術,下蛋砍樹撕包菜,隨後被接納為這一族群中的一員。
但是海吉拉中很多並不是自願加入的,也不是天生的性別認同障礙等,而是被強制閹割,成為賺錢的工具。
實在想要往上走的話,組織也是開啟大門的,他們必須透過神的儀式,進行真正的閹割。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成員的家庭條件決定了他是否有錢做閹割手術,是否做過閹割手術則是劃分海吉拉內部等級的標準。
成為海吉拉並不意味著可以逃過種姓制度和貧富差距,也不意味著就平等了,總有人比你更平等,何況是在天竺這個等級制度深深刻於文化基因中的國家。
出身低種姓的海吉拉有時候會被拒絕加入集體祝福儀式,這是因為大量低種姓的海吉拉出身貧苦,或者乾脆是孤兒,高達近1000美元的去勢手術讓他們難以負擔,所以很多海吉拉在生理上仍然是完整的男性。
人數多了就會變成團體,任何一個團體,都需要管理者,像海吉拉這種特殊團體,外人也不會想摻和進來,因此都是內部管理,對正常人封閉,封閉久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就會變成兩個階層——
海吉拉中最上層被稱為Guru,也就是梵文化中的“古魯”,一般被翻譯為“宗師”
或者“上師”。
宗師之下是門徒,通俗來說相當於助手,他們是海吉拉里面的管理者,這兩個階級往往掌握著整個地區海吉拉的財產,哪怕是挑糞的,壟斷了整個地區之後,最領頭的都可以躺著吃香的喝辣的,海吉拉也一樣,管理者擁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像是另一種形式的宗教領袖
相對應的,最下級的海吉拉就沒這麼舒適了,他們只能依靠外出表演和“送祝福”為生。
所謂“送祝福”其實是一種變相的乞討,討要到錢財後下層海吉拉必須要將所有收入上交給宗師和門徒,再從門徒那裡得到食物、生活用品和一些生活費用。
在天竺教的一些大型節日上,都會有海吉拉表演,一方面因為他們是“神的使者”,另一方面是慶祝節日的人群聚集,能討到更多的錢。
看起來似乎不錯,什麼都不用做,單純的乞討就可以得到收入,但是事實是下層的海吉拉命運非常悲慘,非男非女,外貌詭異的他們往往遭到社會的廣泛歧視,這種歧視來自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種姓甚至不同性別。
他們常常是仇恨犯罪的受害者,遭到無端的強x、毆打,然而路人對此的態度基本上是視若無睹,他們本人往往也選擇沉默。
畢竟,一個依靠乞討為生的族群哪裡會有尊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