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了爆炸的原理後,釀酒師只需要把握好發酵的程度和節奏,就可以完美地解決炸瓶的問題,釀出不會炸瓶、沒有氣泡的靜止酒。
然而在17世紀,工業革命還沒開始,嚴格控制溫度,精確監測發酵程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於是當地的人乾脆“將錯就錯”,非但沒有阻止裝瓶後產生氣泡,反而專門發明了一種釀造起泡酒的方法——二次發酵法,併為起泡酒設計了更結實,不容易爆炸的瓶子,起泡酒就此誕生。
那麼,到底如何二次發酵,起泡酒到底是怎麼釀的呢?
首先,釀酒師在第一次發酵結束後得到“基酒”,往基酒中加入由葡萄糖漿和酵母組成的發酵液,再將酒密封。
來年回暖後,酵母直接在瓶中進行二次發酵,產生細膩的二氧化碳氣泡。
二次發酵在密封瓶中進行,發酵環境更為特殊和惡劣,酵母品種的選擇,糖分的劑量控制和陳釀時間等都是二次發酵成功與否的關鍵。
釀酒師一般選擇專門培養出的酵母菌種,它能夠耐受高酒精、高二氧化碳濃度,56個大氣壓的高壓。
為了防止發酵溫度太高,發酵太快使生成的酯類芳香物質揮發,二次發酵的酵母菌種還能夠做到在1012℃的較低溫環境下持續發酵。
其次,發酵液中所加糖漿劑量也要經過嚴格計算,糖分含量過低則產生的二氧化碳不足,無法得到滿意的起泡效果,也會影響酒的口感。
如果糖分含量過高,隨著發酵的進行,瓶中氣壓過高則有爆炸危險,另外除了以上幾種成分,在發酵液中還需要加入二磷酸銨作為酵母的生長繁殖用氮源。
左慈點點頭,臉上露出恍然大悟,敬佩萬分的表情,“想不到這美酒背後還有這等科學原理,每一種美酒,果然來之不易啊。”
小紅帽一招手,酒保直接遞了一支香檳過來,小紅帽給給左慈倒了一杯,“嚐嚐這個,細品一下歷史和科學的味道。”
&nojito一飲而盡,一拱手,“那就多謝了。”說著端起酒杯牛飲了半杯,還打了個飽嗝。
小紅帽心裡暗自鄙夷,說香檳是細品,不是豬八戒吃人參果一樣囫圇不分味道,同時又暗自竊喜,雞尾酒本身後勁就大,你還和香檳兌著喝,等下我一定讓你欲仙欲死。
左慈咂咂嘴,味道還不錯,比那個什麼雪碧好喝多了,看了一眼酒瓶,頓時被那個怪模怪樣的瓶塞吸引過去了,“咦,這瓶塞為何與我之前所見不同?”
小紅帽笑著解釋道,“不同於一般的葡萄酒瓶塞,起泡酒瓶塞呈現“蘑菇”狀,兩頭寬中間窄,但這不是它原本的形狀,剛造出的香檳塞其實是標準的圓柱形,從下到下由兩部分組成,瓶外部分由軟木條和軟木碎粘合而成,進入酒瓶接觸酒液的部分由兩至三個整塊的天然軟木盤製成。
多孔且彈性十足的軟木盤會吸收瓶中的二氧化碳,緩慢膨脹,與瓶口緊緊壓在一起,維持瓶內氣壓穩定,同時達到較好的密封效果。
一旦香檳被開啟,吸滿二氧化碳的軟木盤就會自然伸展,變得又大又寬。
而中部軟木條與軟木盤連線的部分被瓶口死死箍住,同時這部分幾乎不會吸收氣體,因而變得更瘦更細,所以開啟後的香檳塞就成了兩頭粗中間細的蘑菇形。”
左慈露出崇拜的表情,又指了指那個木塞上面的金屬網,“這個有什麼用?”
小紅帽心說你問題怎麼那麼多,但第三條腿的蠢蠢欲動,還是讓他耐下心來解釋一番。
香檳塞除了類似蘑菇,形狀十分可愛外,它的外面通常還裝有一層金屬網。
這層金屬網就像一層籠子,也像給香檳塞上了一層防護套,它的作用是防止瓶內氣壓過大,軟木塞會突然從瓶口噴發出去,造成危險。
研究表明,劇烈搖晃後香檳瓶塞飛出去時的速度可達每小時40千米,香檳酒內的壓強強度約為56個大氣壓,如果再加上運輸途中搖晃影響,壓強可能更大。
早期高盧釀酒工人在進入香檳酒窖時,都會戴上一個使用鐵網和紗布做成的面罩,以防受傷,即使是在現在的香檳製作工藝流程中,香檳酒也有3%6%的炸瓶率。
除了瓶塞和金屬網,香檳在酒瓶形狀上也十分獨特,它的瓶壁厚實、肩斜、瓶底凹陷。
這種瓶子要比普通葡萄酒瓶身更胖、更結實一些,瓶肩坡度平緩,瓶塞相對較大,瓶身整體較穩,承壓能力強,不會被內部的氣壓撐爆,還能減緩氧氣進入,延長葡萄酒的儲存時間。
此外,香檳瓶底的深凹槽設計也不僅為了擺放穩當,相比平面瓶底,它也能更好地承受瓶內的二氧化碳壓力,平衡氣壓,減小瓶身破裂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