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嶸還記得那隻蛐蛐。
母妃待他關心,功課上抓得仔細,生活上更是事無鉅細。
李嶸能明白母妃的用心,但也不得不說,自從開蒙後,他的日子很是無趣。
玩物喪志。
蛐蛐也好,雀鳥也罷,在母妃眼裡全是豺狼虎豹。
李嶸背詩快,唸書好,練武也是同齡之中的佼佼。
父王安排的所有功課,他都能做到最好,可他依舊不可以“玩”。
他向母妃爭取過,承諾著斷不會影響功課,但母妃還是堅定地說了“不”。
五六歲時,李嶸會哭會鬧。
七八歲時,他就很少與母妃爭了,只會生母妃的氣。
再過一兩年,連氣都沒有了。
母妃是為了他好,只不過在方式上,他們母子體會不同。
再者,父王那兒不拘著他。
父王說,張弛有度,適度的玩樂並不會影響學業,一味拘著反倒容易拔苗助長。
父王也說,母妃很是用心辛苦,他不想為了孩子的教養方式與母親起爭執,若嶸兒你想玩,私下隨父王一道,只是要瞞著你母妃。
李嶸自是都答應。
漸漸地,他瞞著母妃的事情越來越多。
因為,他發現了父王的一些秘密。
十歲不到的男孩子,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也有足夠的好奇心。
他意外發現了暗藏在父王書房裡的密道,透過密道抵達了從未見過的院子,與父王面面相覷。
事已至此,父王只好帶著他在那宅子裡走了走。
李嶸當年年紀小,閱歷有限,也還不懂什麼謀逆不謀逆的,頂多就是聽過府中有幾位嬤嬤嘮嗑時的東家長西家短而已,因此,他對外宅的想法就是“金屋藏嬌”。
可那宅子裡沒有一點女人生活的痕跡。
既是這樣,父王讓他絕對不能聲張,李嶸自然點頭。
人人都有秘密。
他當時是這麼想的。
就像他念書念煩了想踢蹴鞠、想鬥蛐蛐,父王煩了乏了,也會想有個安靜的地方聽雨看竹。
將心比心,一樣的。
畢竟,那窗外的青竹當真很好看,父王在廊下一坐就是一下午。
李嶸聽成喜說起過,他嫡親的祖母走得很早,病中床前窗外能看到的就是青竹。
原來,父王是在緬懷生母。
那他就更不會說出去、讓父親失去這樣的“桃花源”了。
至於成喜,是那座宅子的大總管。
知道父王不拘著他適度耍玩,有一回成喜送了只蛐蛐給他。
那蛐蛐鬍鬚揚天,好不威武,李嶸喜歡得不得了,實在藏不住帶回了王府裡。
可惜,他只擁有了那蛐蛐五天。
五天後,母妃發現了,收走了它。
饒是如此,李嶸也沒有把父王、成喜與那座宅子供出來。
李嶸躲起來哭了一回,也就再不玩蛐蛐了。
同時,隨著他一月一月長大,他漸漸意識到那宅子並不是簡單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