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晶片並不能與有機生命體相容,所謂的晶片植入絕非大多數人認為的是把傳統晶片植入人體內,這會引發嚴重的排異現象,自然也無法應用到採用生物技術的仿生人上面,只能是智慧機械,而智慧機械人是無法做到羅晟想要的保密效果。
另一個原因還在於即便傳統晶片可以被相容應用,也意味著還要在仿生人的體內裝一塊電池給晶片供電,這是非常耗電的,顯然也是羅晟不能接受的拙劣設計。
只有生物電晶體構成的晶片能夠解決與有機生命體之間的相容問題。
要知道,生物電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電子裝置裡用的電,雖然都帶一個“電”字,但這兩者並不是一回事,本質上有著極大的區別。
要想把生命體所產生的生物電訊號完全不失真地轉化為控制機器的電子訊號,目前還沒有人做到,至少在羅晟徹底投入進來之前,全世界還沒有人做到這一點。
而要是不能實現這一點,即便在仿生人體內裝了一個功能強大的晶片核心,用起來也絕無可能想真實器官那樣靈敏。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羅晟獨自一人加上小娜的輔助開始全力攻克這一技術難題,這要求他必須要同時掌握並精通多門學科的知識。
其中的原理並不難理解,甚至包含著中學水平的基本物理知識。
電荷的移動形成電流,即所謂的“載流子”,其可正可負,目前所有電子裝置上所使用的電流,其載流子都是電子,攜帶的是負電荷。
但不同的地方在於,有機生命體身上所謂的生物電於此迥然有別,在生物的細胞膜上有一些特殊的通道,當細胞膜內外的離子濃度失衡的時候,這些通道就會開啟,鈉、鉀、鈣等離子或從細胞中釋放出來、或從細胞外流進來,從而形成生物電。
人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便是基於此,體內如果沒有這些離子的遊動是無法做出抬手踢腿的動作,甚至都不能看到外部的世界,因為電訊號從視網膜傳導到大腦的神經中樞,靠的也是想同的一套機制。
生物電是離子的遊動產生的,而這些離子攜帶的是正電荷。
換而言之,人類製造的電子裝置和人體之中的電流的載流子根本就不是同一種粒子,若是想要讓生命體與電子裝置實現完美的互動其是也挺簡單的,要麼就是把生物電訊號“翻譯”成電子訊號,要麼就是把電子訊號“翻譯”成生物電訊號。
說是簡單,可實現起來卻不是誰都能做到的,而且還得考慮到“翻譯”過程中會丟失許多豐富的細節,從而造成訊號失真的現象。
……
閉關的第十七天。
實驗室裡,仍然是羅晟一人在默默的研究,幾塊顯示面板上都是與之研究有關的論文,這都是業內的其它學者發表的論文,羅晟當然也要拿來參考研究。
小娜的聲音忽然在安靜的實驗室裡響徹:“主人,今天是您連續十六天每天工作時長都超過15個小時,您的身體資料狀況顯示現在的大腦處於疲勞過度狀態,您真的需要好好休息了。”
羅晟滑動著其中一塊顯示面板,盯著上面的論文分析淡淡的說道:“不是跟你說了沒事就別監控我的身體狀況,你要給我幫忙,而不是給我添堵,知道嗎?”
小娜回道:“那好吧…”
這段時間羅晟既在攻克技術難題,同時為了攻克難題不知不覺已經掌握了三門全新的知識,並且都達到了精通的地步,這是對一通百通最好的詮釋。
在羅晟的設計思路里面,與生物細胞打交道的理想機器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能與有機生命體相容,不會被排異;第二是以細胞自身的‘語言’與之交流。
換而言之,傳遞電訊號的最佳方式就是攜帶正電荷的粒子,如此一來便可以控制正離子在細胞膜上的進出了。
這一思路直接導向了生物電晶體。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見的電子裝置,其靈魂就是電晶體,也是晶片的基本元素,電晶體在本質上就是一個控制電流的電子開關,給它施加一個外部電場就可以決定它是開啟還是關閉。
人類剛剛發明電晶體的時候,一隻電晶體便有1厘米長之多,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積體電路產業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今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晶片就可以容納百億級數量規模的電晶體了。
接下來的幾天裡,羅晟在實驗室裡自己搗騰初步製造了一種小部件,能夠實現電晶體的功能,但它所控制的不是電子,而是帶正電荷的離子。
除此之外,它還要與生物體相容,就是所謂的生物電晶體。
和已經為研製生物電晶體奮鬥幾十年的生物學家們一樣,羅晟用鈉、鉀、鈣離子泵入細胞的離子泵,結果很不幸,所使用的材料並能與生物體相容。
在接下來的一週裡,羅晟嘗試好了多種手段測試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
轉眼間,時間來到了六月份。
此刻正是晚餐時間,餐桌上擺著一整桌豐盛的菜餚,有四個人在餐桌上,分別是羅晟、秦微木、艾琳和安青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