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早些年張天德家幾個孩子是村裡穿得最破爛的,遇到那麼一個爛包仔的父親,他們被認為是村裡最倒黴的孩子,現在他們成為村裡最神氣的孩子,孩子王的架勢,一切因為他們有一個好的父親,在外面發家致富了,讓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
現在張天德可是村裡的冒尖戶。
什麼是冒尖戶?冒尖戶是這年代時髦的詞彙,是超過一般人家較多的富裕戶,首先來自1980年的《新華文摘》:許多來訪者都曾訪問過那些富裕隊,冒尖戶。
《人民日報》1981年4月11日也首次在文章中使用過這個詞彙:“你真是冒尖戶,靠集體致富,靠勞動發家,這是正路,大膽地幹吧!”
現在外界猜想他們張天德家資產是達到了萬元戶的標準。
這年代的萬元戶,特別是鄉下的萬元戶,那可是不得了的,因為這相當於後世零幾年的鄉下的兩百萬大佬了。
張家河,河流蜿蜒,父親和母親從田地裡勞作都沒回來,奶奶說要是這邊有座橋就好了,那樣不就繞好幾裡地,以至於父母都怕耽誤時間,中午不回家吃飯。
父母不回家吃晚飯,這哪能行呢!
這不得餓壞了胃。
張高興一直讓父母不要種田地,兒子手頭是有錢的,可是父母不捨得剛責任制分下來的田地,那怎麼能行,莊稼人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家田地裡野草長得老高咯?!
為了自己父母,為了張家河村的父老鄉親,張高興決定出資修建一座橋。
解決村民過河種田難的問題。
不過,現在,他是帶著飯打包著前往張家河村河的那頭。
“爸媽。”
“高興。”
“高興!”
“是我家大兒回來了。”
張媽媽立即放下鋤頭。
……
“爸媽,你們不能這樣,你們得回家吃飯。”
“回家不是耽誤時間嘛,這一走一回,在家裡吃吃飯,搞搞那好兩個小時候過去了,那多糟蹋……”
“那你們也不能糟蹋自己的身體。”
“以後你們不用種莊稼了,兒子還是那句話,咱家兄弟姐妹,以後我這個當哥的都能負擔,不需要你們……”
“兒子,你是大學生,你以後也是要紮根城裡的,爸媽不能給你出多大力,怎麼還能讓家裡兄弟姐妹拖累你。”
“爸媽,兒子現在有那個能力,弟弟妹妹們以後不是拖累我,還能給兒子當幫手哩。”
張高興不知道是不是要全部兜底自己的事情,可是一想到很多事情外面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底細,但是自己的爸媽還能不知道,自己是他們生的……有些事情看來現在還不能說,自己現在表現得優秀父母有光就好,要是太妖孽了,估計得嚇壞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