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們也很期待,張廠長這幾天都關在屋子裡,大家都知道他在想出路。
有老師傅們眼尖一眼就看出來了。
“這些是佛龕。”
高手啊!
一眼就看出來了。
不過想想很早前,他們解放前有人不少都做過這佛龕,後來很久沒做了,但是到手,這些老師傅自然是一眼就能認出來了。
這些七八十的老人,有的熱淚盈眶,他們的師傅曾經手把手教會他們,可是那些手藝他們很久沒用上了。
“這確實是佛龕圖紙,今天我們立項開始做這個。”
“高興,這個比雕花樟木箱複雜多了。”
田來福有點看不懂這反繁雜的圖紙。
“所以,你們要向老師傅學習,我們東楊先祖們可就是靠這些吃飯的,只是後來除四舊,一些老祖宗的玩意丟了,但是我們老師傅的手藝還沒丟,老師傅你們也願意教年輕人吧。”
“願意,願意,我們怎麼不願意,我們本來以為進棺材了都不能再摸到雕刻刀,是高興你啊讓我們再次摸到了,老祖宗的東西我們遺憾就要在我們手裡丟了,但是你讓耀天找上了我們這些老傢伙,把我們這些人組織起來,讓我們重新雕花,讓我們的手藝能重見天日,我們自然不會讓它們跟我們一塊進棺材,我們一定會好好教年輕人的。”
“好,等老師傅把佛龕做出來之後,我們廠再在東楊招聘那些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青年,讓大家都好好學習學習我們老祖宗的手藝。”
彭埠鎮修造社木器木雕廠對於張高興相比這些老師傅們而言真不算什麼,但是朱廠長一個都沒有挽留這些老藝人,這種目光,讓張高興覺得修造社木器廠的未來也就在那裡了,太鼠目寸光了,真正的寶貝是他們啊。
不過這年代沒辦法,國內前些年這些四舊玩意都是被砸的,現在國家在追求工業化,現代化,對這傳統的工藝不在意,他們沒有地位。
當新時代來臨,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國內木雕產品參加國內外工藝美術展覽會,古老的民族藝術之花獲得了新生,產品的出路開始內外綻放,國內大量需求,在國際上來自泱泱五千年傳承神州大地的木雕也受到國際上重視和歡迎,古老藝術的傳承人們才被人們重新得到尊敬。
有的被吸收到工藝品美術研究學院,有的藝人被當選為人民代表,有的藝人由政府報送到美術學院進行專業的學習和研究……
木雕藝術向前發展,傳統手藝人們徹底翻身,這些老藝術卻那時候大多都過世了,還在世的莫不是被人喊一聲大師,但是他們百歲高齡,耳背的幾人能聽得見。
……
當張高興重起爐灶後,那邊彭埠鎮修造社木器廠成分的問題解決,彭埠鎮修造社木器廠這兩年由於出色的成績被市裡肯定,出口創匯成為典型的集體工廠標杆,其樟木箱被外貿部門定位免檢產品,雕花樟木箱被省城評為省優質產品,朱廠長成為縣裡和省城的風雲人物,登陸省市各種報紙版面。
“高興,生氣不,那些榮譽本來屬於你的,但是全被他老朱拿了去。”
劉亭開問道。
這做了別人的嫁衣。
“說不生氣是假的,但是以後我們的木雕產品在全國,在全世界榮譽都會拿到手軟。”
張高興豪氣萬丈,十萬萬分肯定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