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天的活不容易。
不輕鬆。
東楊縣有三十多個鄉鎮,東楊木雕精美絕倫,疑神工,裡面可是博大精深,張高興估計這二狗子調研起來得花上大半年,甚至更久。
他辛苦點這是造福子孫後代。
以後這木雕就是財富,就是東楊人的致富之路。
以前的木雕那是文化,這些文化未來能變現,但是你得先自己把這文化搞透了。
東楊木雕起源於春秋戰國,在明清發展到盛期,從宮殿,樓臺,亭閣到殿堂,廟宇,佛像,從雕刻案几,凳,桌,傢俱到室內陳設,那是博大精深。
四九城裡那龍椅,龍床可都是東楊老祖宗們智慧的結晶。
蘇杭靈隱寺,十九米多高的香樟大佛都是出自東楊先人之手。
現在民間不少老藝人還藏著絕活。
等待改革開放,這傳統的木雕產業再枯木逢春。
前世西楊老闆們挖了東楊老藝人挖了七八年全部挖乾淨,
不過,現在張高興讓二狗子做的不是挖人,而是記下那些老藝人的住址,和他們所擅長的活兒。
擅長雕刻樟木箱的,擅長雕刻家具的,宗教用品的,園林建築的,欣賞品的,日用品的,
以便張高興到時候需要這方面的木雕藝人的時候,是現成的,至於改良工藝,建立工序化流程,那都還是八竿子沒一撇的事情。
但先得做好準備,以備將來不久的需求。
張高興估摸著周耀天喜歡這件事情,他身上流露的那種不同於其他工人的粗糙,儒雅的氣息,這傢伙其實天生就是搞這種文化產業相關的東西。
東楊木雕的繼承和發展,這輩子由東楊人自己來做,西楊縣,有我張高興在,你們別想再把東楊老祖宗的東西一股腦拿過去了,你們西楊縣人以後來我們東楊打工,閨女都嫁到我們東楊來,奶奶個熊,老漢當年青春的汗水都揮灑在你們工廠裡了,這輩子我要收利息,你們給我創收……
張高興簡直十足得財迷。
對於張高興的財富夢想,周耀天這個曾經覺得自己思想很前言的青年,他沒有察覺,但是他覺得哥們在讓自己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他是東楊人,當年自己的太爺爺,甚至爺爺小時候都做過木雕活,只是後來天天打仗,戰亂,後來大集體,東楊老先人的手藝不時新了,昔日東楊引以為傲的木雕都被當作柴火大鍊鋼了,甚至斷層了。
如今哥們在做一件讓東楊老祖宗手藝能繼續傳承下去的事情,他一定要把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