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周軍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驕兵悍將渡過漢水之後,仍不見一個楚軍,以為和上次南征一樣,楚國無大軍抵擋。
此時,一陣雷鳴般的鼓聲響起,前後左右湧來無數的楚人,周軍被打得大敗而逃。
周軍大部喪失。僥倖逃出的主帥辛伯懼怕昭公降罪,於是上表“天大日,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
也就是說,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天時地利。
周昭王大怒,決定再次伐楚。
五年之後的昭王二十四年,周昭王再次親率六軍,第三次攻打楚國。
按照周王朝軍隊建制的規定:周天子擁有六軍,大諸侯國擁有三軍,小諸侯國只能擁有一軍。
周昭王此次率六軍伐楚,說明了是舉全國之兵而為,其用兵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在西周的歷史上都極其罕見。
這從側面證明了,周昭王欲一戰定乾坤,將楚國從遠古時代的地球上抺去。
而同一時刻,楚國全體國民也知道,這將是決定生死存亡的一戰。
楚人同仇敵愾,就連年老體弱婦女和剛剛學會走路的孩童都高呼著“不服周”的口號,紛紛自告奮勇要求前往作戰。
這一次楚人沒有使用伎倆,而是選擇了硬碰硬的正面決戰。
就在這種赴死如生計程車氣中,周軍被打得潰不成軍。
祭公辛伯急忙保著昭王殺開一條血路逃跑。
他們逃到漢江邊,忽然發現岸上有幾條新船,便慌慌張張推船下水渡江。
船剛到江心,一下子散成了無數塊木板。
原來,楚人料定昭王兵敗後,必定從這裡渡江,於是就用樹膠把木板粘起來做成船,放在岸邊。船到江心,樹膠溶化,船就散架了。
這次伐楚,周軍全軍覆沒,就連周天子昭王自己,也落江而死。
周王朝的大臣們不敢舉行葬禮,怕把這不體面的事張揚出去,只得悄悄地把昭王埋葬了。只留下一個語焉不詳的記載——“南巡不返”。
講到這裡,江小刁忍不住問道:“先生講的好精彩。不過我不明白的是,這和蚩尤契約有什麼關係呢?”
徐苟三微微一笑,反問道:“姑娘去想想他們最後的決戰,難道沒發現什麼不對的地方嗎?”
江小刁想了想,搖頭說道:“我想不出來。”
張天師沉聲說道:“這中間確實有疑點。”
江小刁望著父親:“爹爹,哪裡有可疑之處啊?”
張天師說道:“楚國從熊繹建國,到昭王即位,不過短短几十年時間。擴張地盤倒是可以理解。但是一個只有五十里的小諸侯,就算再怎麼樣,幾十年間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人口。”
江小刁笑道:“爹爹,他們去擴大地盤,不就有了更多的人口了嗎?”
張天師道:“表面上似乎你說的有道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
江小刁奇怪地問道:“為什麼?”
張天師道:“很簡單,在短時間內擴大地盤的那些人口,比如之前的土著,從心裡不會認同自己是楚國人。遇到戰亂時,不會出力打仗。更不可能出現徐先生說的婦孺都報名上前線決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