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是深夜,但是圍攻塞馬沃的戰鬥並沒有停止。
塞馬沃只是一座人口不到10萬的小城市,城區面積只有幾平方千米,幾乎沒有高層建築物。
攻城戰在下午就已打響,推進速度卻始終快不起來。
第5陸戰師的增援部隊在天黑前到達,然後花了3個小時做準備,在夜間10點左右才投入戰鬥。
此前,一直是劉尊山指揮的突擊部隊在攻打塞馬沃。
雖然增援部隊已經到達,但是劉尊山沒有讓部隊撤下來,仍然頂在最前面,充當攻堅的主力。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增援部隊以步兵為主,裝甲部隊只有劉尊山的那個營。
不是沒有做好安排,而是需要進快把燃油彈藥等物資送上去,也就只能讓後勤部隊輕裝簡行。
從塞勒曼到塞馬沃只有一條公路,沒辦法讓裝甲部隊與後勤部隊同時推進。
“丁參謀,你在這裡等一會。”
在把丁鎮南送到前線指揮部,丟下一句話之後,帶他過來的那名參謀就離開了,準確說是去找劉尊山。
因為是臨時來前線,沒提前安排,所以劉尊山並不知情。
所幸的是,第5陸戰師的聯絡軍官去過聯合部隊司令部,見過丁鎮南,也知道丁鎮南的身份。
城區裡的戰鬥還在進行,不算太激烈,偶爾能聽到炮聲與爆炸聲。
離得太遠,槍聲不是很明顯。
也就在聯絡軍官離開之後幾分鐘,一隊裝甲車從指揮部外面經過。
不是步兵戰車,而是自行迫擊炮,而且炮管伸出了車體,應該是口徑120毫米的重型迫擊炮。
這東西是攻城利器。
在戰後確定的幾種標準口徑當中,迫擊炮只有兩種,其中的一種就是120毫米。
雖然帝國陸軍一向不是很重視野戰炮兵的建設工作,準確說,其實是沒給予野戰炮兵太高的地位,但是在帝國陸軍的營級作戰單位中,至少都會配備一個裝備120毫米迫擊炮的炮兵排。
在機械化部隊,比如機步師,裝備的是用裝甲輸送車改造來的自行迫擊炮。
這就是開始開過去的那幾輛戰車。
雖然120毫米迫擊炮的口徑要小得多,炮彈也要輕一些,但是迫擊炮的初速低,發射時的加速度要低得多,承受的外力更小,可以把彈殼做得更薄,從而裝填更多的炸藥,因此爆破殺傷效果遠遠超過同口徑榴炮。
對付沒有加固的建築物,120毫米迫擊炮的毀傷效果跟150毫米榴彈炮差不多。
即便遇到加固工事,也可以使用特種炮彈。
關鍵還有,迫擊炮依靠高拋彈道,很適合打擊藏在高大建築物後面的目標。
在攻城作戰中,大口徑迫擊炮經常用來摧毀由敵人據守的建築物,或者隱蔽設定的防禦工事。
上次大戰期間,為了對付永備堡壘等防禦工事,交戰雙方都研製了大口徑臼炮。
即便到了現在,迫擊炮也主要用在城市戰場上。
很快,城區裡面就傳來了低沉的炮擊聲與猛烈的爆炸聲。
雖然在幾千米之外,但是爆炸產生的火光,準確說是火球發出的光芒依然非常刺眼,彷彿點亮了整片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