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得說,幸運之神再一次垂青帝國海軍。
雖然按通常的說法,旭海在海峽西面,而東望洋在海峽東面,但是嚴格說起來,守望者海峽其實是西北到東南走向。
在進入戰場的時候,本土艦隊處在西北方向上,從海峽裡殺出來的第二主力戰隊處在東南方向上。
這個方位,直接決定了交戰時的態勢。
不要忘了,現在是深冬,不管白天與夜晚都是北風。
在海峽西北方向上,有一片從北面飄來的濃密雲層,本土艦隊恰好在雲層下方,沒有被月光照到。
相反,東南方向的第二主力戰隊直接暴露在皎潔月光下。
正是如此,在“龍興”號上的瞭望員發現了“伊室”號,並且根據高大得有點扭曲的塔式桅樓做出準確判斷的時候,“伊室”號上的瞭望員卻是兩眼一抹黑,還沒有看到藏在陰雲下面的“龍興”號。
當時是十點四十分,雙方的距離大約十八千米。
能在這麼遠的距離上發現與識別敵艦,除了有利的位置,還與搜尋的範圍有關,即“龍興”號的瞭望員只需要盯著海峽。
隨後,桂伯勇下了一道至關重要,影響巨大的命令。
以“龍興”號為首,四艘戰列艦依次左轉,而且在迴旋了260度之後,才重新回到直線航行當中。
為什麼是左轉,而不是右轉?
在後來提交的戰報當中,桂伯勇給了三個理由。
第一,距離仍然太遠了,而且後方三艘戰列艦都沒發現敵艦,也就需要透過轉向為這三艘戰列艦爭取一點時間,讓她們做好戰鬥準備,跟上旗艦的步伐,確保接敵的時候處於最佳狀態。
第二,瞭望員只是推測敵艦為“伊室”級,沒給出肯定判斷,也就不能排除是其他戰艦的可能性。在經過狹窄的海峽時,應該讓重巡洋艦前出探路,而不是讓充當主力的戰列艦衝在最前面。
第三,雲層從北面來的,也只有向左轉向,才能繼續藏在陰雲的下方保持隱蔽。
顯然,最後這一點最為重要。
以當時的情況,桂伯勇顯然是想躲在陰雲下面,悄悄的逼近敵人,然後在足夠近的距離上向敵艦開火。
簡單的說,就是靠突然襲擊,爭取在前幾輪齊射當中取得決定性勝利。
從當時做出的戰術安排,也就是提前分配交戰目標來看,桂伯勇確實是這麼打算的,希望用一場突然襲擊,在幾輪炮擊之後結束戰鬥,至少打垮敵人的鬥志,儘可能的降低自身的損失。
如果可以,或許能避免遭到損失。
在根本上,桂伯勇是在儲存實力。
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害怕主力艦受損。
這麼一轉,產生了兩個影響。
因為距離擴大,所以在接下來的十多分鐘裡面,“龍興”號的瞭望員只是間歇的觀察到敵艦,沒能對敵艦保持持續目視接觸。跟在後面的三艘戰列艦上的瞭望員也是一樣,都沒能一直監視敵艦。
此外,瞭望員沒有發現衝在戰列艦前面的重巡洋艦!
第二主力戰隊在進入海峽後,高寺就下了一道命令,讓跟隨行動的四艘重巡洋艦加速追上來。結果是,在航行到海峽的西面,也就是被本土艦隊發現的時候,四艘重巡洋艦剛好超過四艘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