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傻叉,《隋唐演義》裡面的人物,在隋唐歷史上也大多是存在的,但是演義就是演義,肯定比枯燥的歷史要精彩啊,這都不懂。”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梟雄姿態一展無遺啊,曹操,夠霸氣!”
“亂世梟雄,不外如是!”
前面四回,最出彩的莫過於曹操了。
而在《三國志》裡面,對曹操的描述,是講述他的生平,又哪裡會將這種小故事寫進去。
歷史畢竟是歷史,畢竟是,兩者自然不能混為一談。
相比之下《三國演義》當中的曹操明顯的更容易讓人明白,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儘管未必符合歷史史實,但是演義本就是在歷史背景的基礎下進行了文學加工。
在林霄的《三國演義》前四回新鮮出爐的時候,劉元清是第一時間看到的。
因為他其實對林霄所謂的夢中的三國也非常的好奇。
雖然說《三國殺》裡面的歌詞,很難在歷史史料當中找到對應的人物,但是,林霄此前的《明朝那些事兒》已經證明了,他的歷史功底。
結果,《三國演義》一出,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篇開篇,但是卻讓劉元清也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閱讀。
他很興奮也很激動,推廣普及華國曆史文化,原本就是他們這些研究歷史文化的人最熱衷的事情。
他們當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對歷史感興趣,無論是哪個朝代的歷史。
三國原本是在民間存在感很弱的一個時代,原因劉元清這些歷史文化研究者不明白嗎?當然不是。
或許很多歷史學者會對一些篡改歷史的不屑一顧,甚至非常厭惡,但是,實事求是地說,光靠那些歷史書籍,幾乎不可能讓這些東西廣為人知。
,特別是寫的好的歷史,對歷史文化的普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透過,或許人們看的是一個作者自編出來的故事,但是或多或少的他們會從中瞭解到一些真正的歷史。
遇到一些疑問的時候,讀者也會不由自主地去查詢歷史史料。
《三國演義》從開篇的故事來看,歷史的走向,大事件大體沒有被篡改,被篡改或者說被豐富的是那些歷史人物。
像曹操說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劉元清就給出了出處。
在《三國志》當中的確沒有提到這點,但是在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其實大體意思是相近的!
這更讓劉元清對林霄感興趣起來,也讓他對,《三國演義》越發地感興趣起來。
因為,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林霄的《三國演義》不是憑空想象捏造出來的,而是他本人對這段歷史有很深的瞭解。
否則的話,不可能憑空生出這個故事來,像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在歷史史料裡面是有記載的。
但是這些東西,又有多少人會去看?
可是到了《三國演義》裡面,卻是一下子就讓人覺得,曹孟德,真梟雄霸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