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程所長派人將古家被殺之人的屍體全數收走,又親自寫了一份詳盡的報告打了上去。一時間這慘案轟動了一省的百姓,都道殺人犯朱立華喪盡天良,連嬰兒父女都不放過。
可是宋家卻因此得了個好名聲,原本還認為宋家為惡鄉里的一干人,此時也稍稍改變了看法。因為像朱立華這樣的匪人,若流落在村中,那後果可是不堪設想。幸好有宋家少爺率人將他圍在了古家,這一村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全。
一副見義勇為的錦旗自是少不了的,宋三少著實風光了一陣。此事也就慢慢平息了。
村中大隊裡盡是宋家的人,因此古家的產業田地也就都歸了宋家。程所長提議,將其中一部分拿出來交了公,這樣一來,既封了村民的口,又能得些好名聲,實在是一石二鳥之法。
直到三年以後,村中來了一個老和尚,身邊還跟著一個小和尚,這小和尚看上去不過三歲多年紀,頭上還未受戒律,只是顛顛兒的跟著行走。
老和尚年紀可就大了,臉上皺紋堆累,白鬚及胸,頭上九點戒疤,已然被一層白頭髮茬兒覆蓋住了。
老和尚帶著小和尚挨家化緣,只要吃食不要錢財,村中人紛紛出來佈施。有饅頭、有水果,還有的人家兒特意為他們炒了白菜豆腐,又切了水疙瘩點香油。
這一老一小就在村口大槐樹下一坐,老和尚取出兩雙竹筷,其中一副稍短些的交給了小和尚。小和尚自己不先吃,而是夾了菜遞到老和尚的缽盂中。
老和尚慈祥一笑,摸了摸小和尚的頭:“孩子,師父吃不了許多,還是你多吃些。”
小和尚奶聲奶氣道:“師父,這村子裡的人都很好啊,給了咱們這麼多吃的。”
老和尚笑道:“一飲一啄皆有前緣,這吃的麼,也是你該得的。”
小和尚歪著頭問道:“為什麼是我該得的呢?”
老和尚搖搖頭道:“等你大了,自然就會知曉,哎,真兒,這幾年跟著師父東走西跑的,可覺得累麼?”
小和尚笑道:“師父,真兒一點也不累,現在我小,還得師父照顧我,等真兒長大了,就換我照顧師父了。”
老和尚微微點頭,喧了句佛號:“阿彌陀佛,真兒,等你吃完了,師父便帶你去要些債。”
小和尚一邊吃一邊問道:“什麼債?”
老和尚雙目一眯,看了看村北的大院子,一道寒光閃處,瞬間便沒了:“這債麼……嘿嘿,幾十條人命債……”
小和尚不懂:“師父,為什麼要去討人命債呢?”
老和尚搖搖頭,微闔二目念起經來,小和尚聳聳肩,又自顧自吃起來。
等小和尚吃完,老和尚將剩下的飯菜扣進自己的缽盂,然後收在背後的竹筐中,伸手拉起小和尚就走。不大功夫便來到了村北一家朱漆大門前,門楣上有塊舊匾,木頭看起來頗有些年頭,但上面的字卻顯得很新。
宋府。
老和尚抬頭看了看,然後便伸手拍門,將大門拍的山響。
“誰啊誰啊!大中午的報喪呢!”
一個年輕人將大門敞開一條縫向外看,一看是個老和尚,手裡還拉著一個小和尚。
年輕人眉頭一皺說道:“哪兒來的野和尚?我們這兒僧道無緣,趕緊走趕緊走,別這兒礙事!”
說罷,年輕人就要關門,老和尚微微伸出一隻腳來頂在門邊上說道:“請問施主,此處可是宋家麼?”
年輕人被老和尚這一頂,險些閃了腰,立時大怒:“你個老丫的,老禿驢,你他麼弄疼小爺我了!!找死啊!!!”
老和尚也不生氣,仍是心平氣和道:“可有個宋三少爺在裡面嗎?老衲想見他一見。”
年輕人一聽,這老和尚是找自家主人的,這怒氣才算滅了幾分,可轉念又一想,自家少爺也不認識什麼和尚道士的,這老東西不會是來訛吃訛喝的吧。
“老……老和尚,你找我們少爺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