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杜江博士的介紹後,眾人終於稍微安心了一些。
因為的確,這種生物生命力和戰鬥力這麼強大,如果在其他的行星,特別是一些宜居行星上也能生存的話,那對於那些宜居行星上的生物來說,絕對是災難性的。
相比之下,那些宜居行星上的生物,簡直就是一些在溫室裡培養起來的花朵,根本經受不住這些當地生物的攻擊。
並且這樣一來,這些生物,也就更加具備培養和開發價值了。
於是更大規模的抓捕行動隨後便展開了。
地球人類護衛軍,以及生物與農業研究所的專家,還有天文測繪與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專家,總共派出了20支的考察隊,在HC7782d行星的各處抓捕各種當地的生物。
他們的目標是,那些大型的當地生物,抓捕的數量至少要達到20只左右;中等體型的當地生物,抓捕的數量要在50只左右;小型的當地生物,比如那種當地的蝗蟲,則要抓捕到至少上千只。
而抓捕的行動,其實也挺簡單的。
經過研究後,地球人類維護軍的每支行動隊,都攜帶了一臺中型的發電機。
每到一個地方後,只要把發電機給開啟,附近如果有當地生物存在的話,它們就會被吸引過來。
然後行動隊就可以用之前飛船上製造的振金漁網,把它們給抓起來。
只是,這顆行星上的生物密度確實不高。
而且如今它們對地球人類也都已經有警惕性了,知道他們不好惹,所以抓捕行動的速度倒是也不會很快。
好在地球人類護衛軍方面也有的是時間。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抓捕行動一直持續了10天左右,行動才最終結束。
這時,加上之前的時間,地球號飛船已經在HC7782恆星系待了26天時間了。
與此同時,在這段時間內,新型核能發電裝置的開機試驗也一直都還在繼續著。
並且都十分的順利。
機器執行不僅十分平穩,還能隨時開關機和控制發電量。
防洩漏測試也十分成功。
於是,新型核能發電機在HC7782d行星上的開機測試就結束了。
但這也還並不能說機器的研發已經成功,馬上可以投入使用了。
飛船科學院在HC7782d行星上給機器做的,還只不過是它的初期開機安全試驗而已。
在確認過機器的安全性後,後續他們還將在飛船上,繼續對機器做更多更進一步的測試,直到完全確認機器的穩定性,才能真正投入使用。
而此時,飛船也已經再次出發,要前往下一個恆星系了!
他們這次將要用10天的時間,跨越337光年的距離,飛往HB星團。
這可是一個大星團,總共擁有37萬多個恆星系,跨度最大達到了600多光年。
在此期間,飛船上的小麥和玉米完成了第三次的收穫。
23畝的小麥,總共收穫23000多斤。
2000畝的玉米,則收穫240多萬斤!
可謂是一次真正的大豐收。
雖然這240多萬斤的糧食,針對飛船上的37萬人來說,也不算是非常多。
平均下去,如果按照100天的生產週期來算,每人每天才只有不過33克的量。
但飛船上有食物製造機。
這些他們自己生產的食物,就只不過是一種調劑。
畢竟這些種出來的糧食,口感上始終還是會比食物製造機制造出來的食物好吃一點的。
不過,飛船上這些新生產出來的糧食,當然也不會全部都分下去給大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