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異時空清末朝鮮半島格局,因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讓日本滅朝鮮王室後霸佔了半島。
當時的中國正值“滿清王朝”末期,而清朝國內的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都紛紛請求清廷增兵朝鮮半島,並且朝中還形成了以“光緒皇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想憑清朝強大的國力碾壓日本。
然而,慈禧太后不願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更何況私下挪用了“北洋水師”的500萬兩白銀軍費來修頤和園。李鴻章為儲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清廷中的“主和派”。
到了7月中旬,中、日談判破裂以後,一直按兵不動的李鴻章才應光緒帝的要求,開始派兵增援朝鮮。隨著中日、日朝談判相繼破裂,而歐美列強們的所謂“調停”也均告失敗。
因此,到了西元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營“也”作出開戰決定;到了西元7月20日,日本編成了以伊東祐亨為司令的聯合艦隊,隨時準備尋釁;同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其”廢華約、逐華兵”,與清朝撇清關係,並要求48小時內答覆。但是,朝鮮卻繼續敷衍日本。
於是,日本決定出兵控制朝鮮政府,以找到與駐朝清軍開戰的“委託”。西元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的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日本迫使朝鮮“親日政府”斷絕與清朝的關係並“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
控制了朝鮮政府後,日本於西元1894年7月25日(農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不宣而戰,在朝鮮半島以西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號、“廣乙”號,導致“豐島海戰”爆發,標誌著“甲午戰爭”爆發。
在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號艦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蓄謀已久的“第四次中日戰爭”。其實,中、日兩國早在唐朝高宗時期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日戰爭”,即“白江口海戰”。只不過,那是的“日本”國名認為“倭國”,且實力較弱而已。
而“第二次中日戰爭”實際上是元朝兩次“東征日本”,因連續遭受颱風而沉船覆師導致損失巨大,最後只有少部分倖存殘兵登陸日本列島,卻被倭人以“叢林戰”擊敗,將活捉的“元軍俘虜”拿來開“活人燒烤大會”。
“第三次中日戰爭”即發生在明朝後期“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朝鮮之役”。當時,剛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的“幕府將軍”豐臣秀吉發兵三十萬入侵朝鮮,準備以朝鮮半島為“跳板”來入侵中國明朝,但最終失敗了。
“第四次中日戰爭”即發生在清朝末年的“甲午戰爭”,因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促應對,結果戰敗了,開始淪落為日本的殖民地。其實後面還有“第五次中日戰爭”,即發生在西元1931年9月18日的“抗日戰爭”。
至於“甲午之戰”後的“中日戰爭”,則不在此序列中,因為“大發明家”逝世於西元1896年12月10日,所以此時空的“崇禎帝”朱由檢儘管在機緣巧合之下擁有了諾貝爾的全部記憶,但也僅僅止步於諾貝爾生前。
西元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清朝在其宣戰詔書中指出:“朝鮮歷來是清朝的‘附屬國’,清朝是應朝鮮政府的要才求出兵相助的。相反,日本‘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無可忍,只能被迫宣戰,決定跟日本打一仗了。
因此,“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決定出兵了。
而與此同時,“倭王”(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戰詔書中則針鋒相對,聲稱:“朝鮮乃帝國首先啟發,使就與列國為伍之‘獨立國’。”並聲稱其開戰原因是“帝國於是勸朝鮮以釐革其秕政……朝鮮雖已允諾,但清國始終暗中百計妨礙……更派大兵於韓土,要擊我艦於韓海,狂妄已極。”
表示其目的是“使朝鮮永免禍亂”、“維持東洋全域性之平和”、“宣揚帝國之榮光於中外”.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佔上風。不過,即便如此,也並不代表清朝就能輕易戰勝此“惡鄰”——倭國。
但是,慈禧太后卻盼望著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慈禧的態度導致了不少清朝高層官員傾向了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中日甲午戰爭”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從西元1894年7月25日——同年的9月17日,為“甲午戰爭”的第一階段。在此階段中,交戰區域主要是在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而陸戰主要是“平壤戰役”,海戰則是“黃海海戰”。
西元1894年7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清軍在“豐島”海面被日軍偷襲之後,很快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日軍偷襲,即“成歡之戰”。由於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因此,葉志超、聶士成等部駐“牙山”的清軍只能被迫繞道“漢城”(首爾),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即“平安道”的首府——平壤。
清朝陸軍以“分統太原鎮總兵”馬玉昆率五營一隊(約2100人),與“河州鎮總兵衛”汝貴盛軍以及“奉天”的奉字練軍、盛字練軍一起,構成了四大軍29營,13526人,於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退回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匯合。緊接著,大清朝廷命葉志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
截至8月下旬,清軍已在平壤城內城、中城、外城及東北城4區建好堡壘27處。“平壤之戰”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交戰。駐守“平壤”的清軍共計三十五營,一萬五千餘人,但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