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此時空的明朝大軍戰力彪悍,憑“火器”以“步兵”打“騎兵”,橫掃大漠,進駐河朔,曉瑜關西。
“關西七衛”是指明朝在“嘉峪關”以西設立的7個“羈縻衛所”,又稱“西北七衛”或“蒙古七衛”,因“七衛”首領皆為蒙古貴族,所在地相當於後世的甘肅省西北部、青海省北部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一帶地區。
“永樂年間”,明朝先後在此設有“安定衛”、“阿端衛”、“曲先衛”、“罕東衛”、“沙州衛”、“赤斤蒙古衛”、“哈密衛”等七個“衛所”。後來,“沙州衛”內遷,朝廷在其故地又設立了“罕東左衛”。不過,隨著“漠西蒙古”各部之間分分合合互相混戰,讓西域番屬小國“吐魯番”藉機強大起來,在“嘉靖朝“後完全吞併了“七衛”。
若說起“關西七衛”,則必定會牽扯到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對西部邊疆的統治,其中以漢、唐兩朝為重。
眾所周知,“西域都護府”是中原“兩漢王朝”設立的官方行政機構,而歷史上的“西域都護府”之存在,也是時斷時續,基本上都是在“兩漢王朝”統一後且國力強盛時才能正常運轉,否則便會被匈奴等勢力滲透。
從名稱上琢磨,就能發現“都護府”不同於當時一般的郡縣州府,若拿來與後世行政區劃對比,就如同內地的省、市、縣並存,卻還同時存在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一樣,但更偏重於“軍事”方面以羈縻各小國。
理解了“都護府”的含義後,便知“西域都護府”的歷史,其實遠超“兩漢王朝”的存在時間,因為類似的行政機構在“漢人王朝”中延續了下來,大概有三個階段,分別是“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關西七衛”。
“西域都護府”起源於“西漢王朝”。“張騫通西域”後,中原王朝算是打通了與西方的路上貿易通道,將漢朝所產的絲綢、茶葉、漆器、紙張、酒類等“奢侈品”賣到西方,以換取香料、黃金、白銀、寶石、巨鳥卵(鴕鳥蛋)、“崑崙奴”(黑人奴隸)等物,並加強了與西方世界的人文交流,讓佛教得以傳到東方世界。
當時的西域小國家特別多,並且很多都臣服於大漢。於是,在西元前60年,為了管理統一後的西域,西漢“宣帝”在烏壘城(後世的新疆輪臺縣境內)建立了“西域都護府”,並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開始行使國家主權,管理西域各國,維護“絲綢之路”暢通。當時,漢朝的第一任“西域都護”就是鄭吉。
“西域都護府”的主要職責在於守境安土,協調西域各國間的矛盾和糾紛,制止外來勢力的侵擾,維護西域地方的社會秩序,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因這些小國都在“絲綢之路”上,正好為漢朝商人提供中轉。
“都護”統管著大宛以東、烏孫以南的三十多個國家,各國“自譯長、域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也就是說,這些當地的貴族們名義上都是漢朝的地方官員,但各個國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國政,從法理上只有擁有了漢朝的印綬才算合法。
其實,這是當時現狀所造成的,畢竟“西域”在秦漢之際原本有五十多個“國家”,後來經過“內卷”和外力干涉,在不到百年時間裡就減少到了三十六個國家,都分佈在“天山”南北,尤其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周圍。
而且,“西域”遠離中原內地,即便是透過一條狹窄的“河西走廊”連線著兩端,但來回一趟也有幾千裡!
在交通很不發達的漢朝,中原朝廷也很難將其納入直接統治進行編戶齊民,故為了節約“行政成本”,就乾脆設定“西域都護府”來管理並協調西域各國了,也算是間接統治,畢竟只要將域外勢力阻擋即可了。
事實也是如此,在西漢之後的各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甚至包括時間上最近的東漢王朝,其所控制的西域各國與中原王朝聯絡也時斷時續,主要原因就是匈奴、貴霜等域外的強大勢力從中作梗。因此,當中原王朝強大時,西域就在中原王朝統治之下;中原王朝如果實力衰退,那麼就斷絕了聯絡,自己玩自己的。
不過,中原王朝統治西部邊疆的方式也是在變的。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唐朝國力強盛,很多原來的西域藩屬小國都被納入到了唐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於是,唐朝設定了六大“都護府”,其中的“安西都護府”管轄的範圍就包括漢朝“西域都護府”在內的地區,並在唐高宗年間用武力攻滅“西突厥”後,疆域延伸到西亞。
“安西都護府”統轄“安西四鎮”,其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並跨過蔥嶺(帕米爾高原)後西至波斯東境(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土庫曼、烏茲別克),最遠到達波斯薩珊朝的“呼羅珊”。
在“武周”時期,“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這時的“西域”已經沒有了眾多的小國家,但依然有很多遊牧民族和少數“沙漠綠洲”農耕民族在這個區域生活。其實,唐朝實施的依然是間接統治,但已比漢朝的“西域都護府”時候更進一步了,因為已沒有小國的國王作為代理人了。
“安西都護府”也隨著唐朝的衰落而落入到其他國家的手中,其標誌性事件就是發生在西元751年的“怛邏斯會戰”。此次大規模交戰,決定著古典中華帝國與新興的阿拉伯帝國對中亞乃至西亞主權的最終歸屬。
“怛羅斯”即後世哈薩克的江布林市。結果,在“唐番聯軍”與“大食聯軍”交戰時,因“屬國”葛邏祿臨陣倒戈,使得唐軍潰敗,八萬聯軍戰死了五萬多人,剩下兩萬多唐朝步兵做了阿拉伯“駱駝騎兵”的俘虜。
從此,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也隨之被阿拉伯人掌握,並傳到歐洲。而與此同時,二十萬五萬大食聯軍則因唐軍作戰勇猛且“陌刀隊”殺傷力巨大而死傷超過十萬人!後來,因唐將“高仙芝”在副將李嗣業等人率領親軍護衛拼死護送下成功撤退,只可惜將“蔥嶺”以西讓給了阿拉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