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369章:元朝那些事(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9章:元朝那些事(下) (1 / 2)

上回講到“蒙元朝廷”實行歧視性“民族政策”與殘酷的“階級壓迫”,最終百年內而亡,堪稱“短命王朝”。

強大一時的“元朝”過快滅亡,無外乎主要兩點。第一,“元朝”實行了“民族歧視政策”,故意將人按民族分成“四等”,類似於印度的“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人數最多的漢族被排到底層。

而必“漢人”地位更低的“南人”(南方少數民族)地位恐怕比印度四大種姓中的“首陀羅”地位更低,已經跌到了印度社會中人數最為龐大的“達利特”這個層次了,只能靠收屍、掏糞、賣淫為生,乃“不可接觸者”。

這就好比後世常聽到有人說印度乃“強姦之國”,也就是說“婆羅門”、“剎帝利”等高種姓的“老爺們”可以隨意當街強姦“達利特”甚至“首陀羅”等低種姓的女人,因為她們有其實“達利特”乃“賤民”,沒有人權,不受法律保護。這就是為什麼在“元朝”時期,“漢人”與“南人”女子們習慣於“摔頭胎”了,畢竟不願給仇敵生娃!

其實,當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並統一華夏,想竭力維護本民族利益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把別的民族尤其像漢族這麼龐大人口數量的民族壓迫得逼急了,那就純屬於自找不痛快,因此才會被朱元璋推翻。

從“朱元璋”的名字由“朱重八”改成“朱元璋”,便能看出當時元朝末年的社會形勢。由於“朱元璋”出身底層且有勇有謀,眼光高,格局大,故在“紅巾軍”裡發展很快,沒多久便建立了一股自己掌控的武裝部隊。

隨著“朱家軍”東征西討,先後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周圍勢力後,“朱家軍”的陣容以及戰力驟然強大起來。這時恰逢“明國”定都“南京”,若最高統帥還叫“朱重八”或“朱八八”等土裡土氣的名字,就不像領導了。

於是,“朱重八”就給自己改名為“朱元璋”。“朱”諧音同“誅”,意思是“殺死”;“元”指代“元朝”即“蒙元朝廷”;“璋”是一種銳利的玉器。因此,“朱元璋”本意就是“誅滅元朝原暴政的璋”,以此明志利於宣傳號召。

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於社會最底層的“貧農”,曾當過“乞丐”、“和尚”等當時社會上的“低賤職業”,又沒有機會上私墊讀書,甚至連名字也沒有,只是按“家族輩分”順序為第八,用“重八”之名。

因此,改為“朱元璋”之名,“朱重八”便將自己原意“誅元”的意圖通告天下,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因此,“朱元璋”這個名字其實就是一個“廣告”,既有宣傳、號召作用,又顯得“得體”而不失威嚴,改的好!

“滿清”雖也是滿族利益至上,但並不是像蒙古人那般刻意地過分歧視別的民族。雖然“滿清”入關後也有“揚州十日屠城”,“嘉定三屠屠城”,“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但統一天下之後的滿人對漢人至少在表面上沒有像蒙古人那般兇殘變態,且除了“滿漢衝突”外,在“苗漢衝突”、“回漢衝突”中,“滿清”多向著漢人。

隨著時間推移,滿族漢化程度越來越深,以致於從“乾隆”時期開始,很多入關的“滿人”都不再說“滿語”而是通用“漢語”。後來,“滿清朝廷”裡當官的漢人又來越多,職位越來越高,這在“蒙元朝廷”里根本不可能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後世東北地區的“滿族”已經被重度漢化,只有極少數老人才懂“滿語”、“滿文”了。

第二,“元朝”與其說是一個“朝代”,還不如說是一個“軍事政治同盟”,因為在蒙古的“軍事壓力下”,“漢人”、“女真”、“契丹”、“大理”、“吐蕃”、”畏兀兒”(回回)、“粟特”(突厥)“、大食”(阿拉伯)、“波斯”(伊朗)、“也裡可溫”(十字教徒)等被迫參與成一個軍事政治同盟,經濟上缺乏通融,自然容易解體。

“滿清”則不然,如果說“蒙元朝廷”是在“拌冷盤”,則“滿清朝廷”就是在“熬湯喝”,不僅把整個中國各個地區熬成了“一鍋湯”,而且在經濟、政治、軍事上融為一體,在文化交流方面也變得頻繁,尊崇“儒釋道”。

這讓漢人覺得天下的主子雖然換了,但是管理方式沒變,依舊換湯不換藥,主體文化還是漢人的文化。因此,漢人對滿人的牴觸遠不及對蒙古人的牴觸強烈,畢竟蒙古人遠不如滿人文明開化,更加野蠻。

在異時空,儘管“元朝”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是一個為數不多的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封建大一統王朝,且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和“大蒙古國皇帝”忽必烈帶領下,也曾締造過輝煌,但好景不長,慘淡收場。

那時候的蒙古騎兵,可以說是“天下無敵”。可是到了“元朝”末年時,“蒙古騎兵”卻經常被“明國步兵”輕而易打敗甚至消滅,以至於連蒙古人的老地盤大漠草原都不能守住。這樣反差出現,離不開這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元朝”所謂的“長治久安”,導致了草原遊牧騎兵的戰鬥力大幅下降;第二個原因是“元朝”的殘酷統治徹底失了民心,眾人齊心推翻元朝統治;第三個原因就是“明軍”大規模使用新式的“火藥武器”。

“元朝”和“清朝”一樣,都是遊牧民族在馬背上取得了天下,而後又因為長期安於享樂,丟掉了自己身上最基礎的騎射能力。其實,“元世祖”忽必烈時期的蒙古騎兵戰力十分強大,將其說成天下無敵也不誇張。

可是,到了元朝末年,眾多蒙古族人,尤其是權貴階層因為常年安於享樂,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從前,再也不能像以前那般輕鬆騎跨戰馬,左右開弓,勇猛無敵,掄起彎刀,砍瓜切菜,反而是被欺軟怕硬了。

安逸的環境,容易讓人墮落,同時也容易讓人放鬆戒備。因此,元朝騎兵的戰鬥力,從統治者開始享樂時就已經走向了衰敗。隨著時間流逝,蒙古騎兵戰鬥能力也在不斷衰減,除了偶爾還能一窩蜂地揮舞彎刀嗷嗷亂叫,給自己壯膽之外,可真對上了不要命的“紅巾軍”步兵時,反而被死纏爛打的人海戰術擊潰。

“元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天下的時代,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展現出很強的社會管理能力,非但沒有做出眾多民族一家親的事情,反倒還將自己看得格外高貴,將其他民族百姓則看得比自己低賤而自喜。

這樣的一種民族歧視制度,必定會引來眾多底層百姓不滿,尤其是漢族百姓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如何反抗“韃子狗官”壓迫,最好是推翻“蒙元朝廷”。再加上“元朝”人為製造了不公平制度,更使得民間積怨太深。

到了元朝末年,統治階級暴行不斷,已徹底失去民心。於是,走投無路的百姓們只好選擇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結果一呼萬應,加速了元朝的滅亡,最終讓“貧農”出身的朱重八撿了個“大便宜”,竟君臨天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