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359章:修真VS科技:玄幻比科幻震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59章:修真VS科技:玄幻比科幻震撼 (1 / 2)

上回講到朱由檢被師父“催沒弟”用大法力將意識剝離並附身在未來世界“諾貝爾”身上,去體驗與感悟。

“諾貝爾”繼續從事炸藥生產的研究。西元1875年一天,他在一次試驗中劃破了手指,隨手用火棉膠塗敷,沒想到竟然形成一層具有彈性的膜以保護傷口。那天夜裡,“諾貝爾”因傷口疼痛難眠,卻受到啟發。

於是,他將“火棉”與三硝酸甘油酯製成具有彈性的“爆膠”(blasti

g gelati

)。這是一種典型的炸藥配方,按照質量分數佔比計算,也就是8%的火棉和92%三硝酸甘油酯混合而成,從此使新產品安全性大增。

其實,這種新炸藥既有三硝酸甘油酯那樣大的爆炸力,又有黃色炸藥那樣的安全性,那便是“火棉”。

“火棉”又被稱為“硝化纖維素”或“硝化棉”,是德國化學家舍恩拜因在西元1846年時,將硝酸和硫酸作用於棉花上而首先製得。因棉花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故使得“火棉”和三硝酸甘油酯一樣易爆炸,不安全。

直到西元1865年,英國化學家艾貝爾(F.A.Abel,1827~1902)發現“火棉”的不安定性,是由於其中含硝酸的數量不同所引起,於是就提出了改進的辦法,他先將火棉在鹼水中洗滌,然後再幹燥成型。

這樣製得的“火棉”不僅安全效能良好,而且比較疏鬆,完全可用作炸藥,但仍然不能直接裝填彈藥。

由於“火棉膠”是一種因“火棉”存在於酒精和乙醚(一種易揮發、易燃和令人麻醉的無色液體)中才形成的溶液。因此,當溶液中的溶劑揮發後就會形成“彈性膜”,可用於製造照相膠捲等感光性材料。“火棉膠”的英文名稱是collodio

,譯成“柯羅酊”,其實也是來自希臘文kolla(膠)的意思了。

到西元1887年,“諾貝爾”又在等量“火棉”和三硝酸甘油酯中加入了10%(質量分數)的樟腦,製成了巴里斯特(ballistie)炸藥。這一名稱來自歐洲古代的弩炮(ballista)。而這種新炸藥爆炸力適中,且燃燒起來無煙,並且結構穩定,使用安全,因此又被稱為“三硝酸甘油酯無煙火藥”,簡稱“無煙火藥”。

“諾貝爾”還將硝酸銨加入“代拿買炸藥”中,製成了“銨代拿買”(ammo

dy

&nite)炸藥;還將硝酸銨加入“爆膠”中,製成“銨膠代拿買”(ammo

gelati

dy

&nite)炸藥。

“諾貝爾”的炸藥工廠遍佈英、德、法、意、俄、美等十幾個國家,贏得一筆又一筆巨大財富。他還從事人造絲、橡膠、皮革、熔化礬土、製造寶石、改良電池和電話等的研究,很難計算他究竟獲得過多少專利技術,而在清理他的個人資產中,至少有355項專利在不同國家中獲得了批准。

“諾貝爾”還在俄國巴庫(Бaky)油田大量投資,佔有大額股份,這更增加了他的財富。而他為業務奔走,往來於德國、法國、義大利之間,沒有私人秘書、律師,往往還得親自回覆來信。於是,他被人們開玩笑地稱為“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但遺憾的是,“諾貝爾”只醉心於搞科研與發明創造,卻終生未曾結婚。

西元1888年,“諾貝爾”居住在法國巴黎。某一天,他讀到報紙上刊出了他“死亡的訃告”,“訃告”裡提到死者曾發明用於戰爭的炸藥,導致很多人死亡。這讓“諾貝爾”意識到,報社或許是把他的哥哥路德維•諾貝爾(Ludvig Nobel)的逝世和他本人搞混了。

於是,“諾貝爾”反省了自己發明三硝酸甘油酯炸藥的動機,是用於開發礦山,造福人類,卻事與願違,遂使他萌發了要建立促進世界和平的獎勵基金。“諾貝爾”晚年患心臟病、心絞痛,並於西元1896年12月10日在義大利聖雷莫(Sa

&no)他的別墅裡因腦溢血而逝世,享年63歲。

在這之前,“諾貝爾”於西元1895年11月27日夜在巴黎寫下遺囑,將他那價值3 300萬瑞典法郎(約合當時920萬美元)的全部財產作為“基金”,以每年的利息作獎金(約20萬美元),分為5等份,分給每年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5個領域內作出卓越貢獻的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