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在異時空,蒙古草原各部落互相征伐後,突然出現一個“達延汗”統一蒙古,威脅明朝安全。
“達延汗”和也先一樣,雖有再興“大元”之心,但他長期致力於整合蒙古草原各部,故對南方的明朝自然要採取低姿態了。不過,“達延汗”對各親明部落卻很強勢,比如他曾多次率軍討伐親明部落之一勒津部。
結果就是引得明朝大舉出兵“獨石口”並全殲了達延汗的部隊,致使“達延汗”和滿都海兩個人隻身而退。此戰之後,“達延汗”和大明朝廷就徹底結下了樑子。於是,當“達延汗”統一草原後,便開始和明朝算總賬。
“達延汗”開啟對明朝的全面戰爭,於弘治十一年(西元1498年),“營亙三千餘里”,兵犯邊關,自稱“大元朝大可汗”,要求嚮明朝互市朝貢。“達延汗”兵臨城下,明朝滿足了其部分要求,並允許他們來朝貢。
但是,“達延汗”野心太大,得寸進尺,一心想要恢復“蒙元帝國”對天下的統治,這讓明朝對“達延汗”的朝貢明顯有了牴觸。於是,“達延汗”陳兵邊界,準備進攻明朝。由此,草原在朝貢中不斷挑起邊境衝突。
從明武宗繼位後,到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的“應州之役”以前,“達延汗”幾乎每年都要侵略明朝的北方邊境。這讓明朝舉國上下氣氛緊張,無論是長城沿線的“九邊重鎮”還是內地“衛所”,都在向北增兵。
其中,最重要的幾次侵略記錄如下:明武宗朱厚照即位當年(西元1491年),“達延汗”則兵犯明朝“宣府”,殺死官兵2165人,掠奪財物、人口不計其數。“宣府”為大明“九邊重鎮”之一,在後世的河北張家口一帶,而且是防守京師的第一邊鎮,其戰略位置極度重要。因此,“達延汗”此舉無異於在嚮明朝示威了。
同年十月份,蒙古大軍進犯明朝“九邊”的“甘肅鎮”,而甘肅“都指揮使”劉經率領明軍力戰不敵,殉國。
正德四年(西元1509年),“達延汗”兩次率領蒙古大軍全面進攻明朝北部九大邊防重鎮,試圖破境。
正德九年(西元1514年),蒙古軍入侵明朝宣化,而遊擊將軍、守備將軍率領守軍禦敵皆戰死沙場。
蒙古人這麼頻繁的南下侵略明朝,讓愛打仗且“好騎射”的明武宗心裡不服,自然不能慣著蒙古軍。雖然朝臣們堅決反對御駕親征,但到了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被蒙古人壓抑太久的明武宗終於爆發。
當年,武宗義子、邊將江彬忽悠武宗,並開啟了“西北之行”。就是這一年(西元1517年)的九月份,武宗北巡駐宣府,不久移師陽和城(今陽高縣)。陽和城在大同的西側,是明軍抗擊蒙古入侵的第一線。
這展現了明武宗不和蒙古人打一場仗就絕不回京的決心。結果,那年的蒙古人還真的就南下入侵了。
十月底,大約五萬蒙古騎兵從榆林出發,“離陽和三四十里下營”,四處掠奪。明武宗不是傻子,也同樣害怕“土木堡之變”再次發生,所以在北巡前就做足了準備:對於京師的防禦,武宗將沙場悍將、鎮守兩廣的“武定侯”郭勳召回北京,指揮“三千營”,而“英國公”張倫坐鎮“奮武營”,並讓其勤奮訓練,以備不時。
同時,明武宗朱厚照對“九邊重鎮”也做了部署,並對白羊口、古北口等通往京師的要地,也加派了軍隊駐守,這一切就是害怕自己萬一戰敗被俘之後,就能避免重蹈當初“土木堡之變”的覆轍了。
古代打仗,就是拼補給、拼糧草、拼計策。儘管明朝中後期貪腐橫行,行政拖沓,剋扣嚴重,但現在卻是皇帝“御駕親征”,誰敢剋扣皇帝的軍餉?就等著被誅滅九族!故此次北巡,糧草運輸效率異常之高。
按照戶部年度財政報告,宣、大兩鎮原有糧草足夠支撐大軍5年之用,現又調關內太倉等處的儲備糧15萬石、白銀35萬兩增發宣、大(其實武宗聖旨要白銀100萬兩,但戶部實在是沒錢了)。明武宗便找藉口對負責對置辦軍需事宜造成拖延、剋扣、翫忽懈怠者從嚴處置,就當作給大軍出征“祭旗”,以儆效尤!
按照這種“超標準”配置,明武宗這次北巡就不像是來打仗的,倒更像是來遊玩的,因為將士們都吃飽穿暖,不僅武器精良,盔明甲亮,而且“神機營”火器也補給也到位,彈藥充足,和過去打仗時截然不同。
正是有了如此好的後勤保障,才讓明軍的戰鬥力大增。不過,有歷史記錄以來,中原王朝和草原部落打仗,多數打的是防禦守城戰,因為草原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機動力極強,能隨時把握住戰場的主動權。
相對而言,中原王朝大都缺乏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只能依靠大量步兵去與對方交戰,但兩條腿的男人無論如何也跑不過四條腿的駿馬!因此,步兵打騎兵都是“送人頭”,除非所有步兵身穿重甲持長刀大斧。
唐朝的“陌刀隊”是“騎馬的重灌步兵”,也是唐朝專門用來剋制遊牧騎兵的“殺手鐧”,因為“陌刀隊”身穿“明光鎧”能輕易抵擋弓箭射擊,但手中的“陌刀”卻能輕鬆將迎面衝來的騎兵剁碎掉,如牆而進,所向披靡。
正因唐朝中期以前有這麼一支戰力恐怖的“豪華步兵”,讓唐朝在攻滅西突厥,威震吐蕃,阻擋阿拉伯人東進,獨霸中亞時遊刃有餘。但“安史之亂”後,唐朝因國力衰微,沒錢供養邊軍,導致“陌刀隊”被解散。
不過,此次蒙古大軍南下後發現大同城戒備森嚴,所以決定尋找戰機。最後,蒙古兵發現大同西側的防禦較弱,於是集中全力進攻西側防線。就這樣,“應州之役”爆發了。明武宗也如願以償地可以打仗了。
明朝的“九邊”關隘眾多,但不可能處處設防。故按照後世明史專家李洵教授的說法,“應州”其實是一個誘餌,是武宗故意放蒙古軍進來的“口袋陣”,這說明明武宗是一個懂得用兵之道的君王,而非紈絝子弟。
蒙古軍深入山西大同境內孤立無援,若大同城守軍再斷其後路,則蒙古軍易被夾擊。按照《明史》和《武宗實錄》所說,蒙古軍逼近應州之後,大同城的總兵王勳立刻率軍南下,和蒙古軍進行野戰,結果雙方死傷慘重。由於王勳親自上陣殺敵,因此讓明軍士氣大振,最終迫使蒙古軍只得繼續嚮應州方向敗退。
第二天,雙方再戰於應州城北,蒙古軍包圍了王勳的軍隊,王勳軍隊不得入應州,只得原地防禦,等待援兵。繼而大霧,蒙軍撤圍,王勳才得以化險為夷。
王勳力戰蒙軍,拖住了蒙軍的步伐,而武宗在陽和立刻進行戰略調整,急調應州城附近城池的守軍四面合圍盟軍,但因明軍人數不足,而蒙軍兵力佔優,故明軍反而陷入了被分蒙古軍割包圍的危險境地中。
這時,明武宗得知訊息後萬分緊張,決心親赴應州主持大局。皇帝的到來,使明軍士氣大振,且明軍各部山呼萬歲,喊聲震天,皆力敵死戰,被蒙古騎兵分割的明軍遂合兵一處,擺脫了被逐個擊破的威脅。
合兵後的明軍和蒙軍大戰不分勝負,但因蒙軍沒有物資補給,故只得向朔州方向撤退,而武宗則率領大軍繼續追趕。後來因天氣原因,遠處大霧瀰漫,武宗不敢輕敵冒進,也撤回大同,“應州之役”結束了。
對於“應州之役”的規模到底有多大?按照後世清朝人的說法,應州一戰,明軍殺敵16人,但犧牲52人,重傷563人,如此之戰能叫大捷?
可是,按照後世學者李洵教授的《正德皇帝大傳》考證,“應州”一戰,明、蒙雙方大規模交戰至少6次,特別是武宗參戰之後,明、蒙當天大戰足足12個小時,而蒙古騎兵人數多達五萬卻仍依舊敗退了。
《武宗實錄》中也說,“應州之戰”慘烈到皇帝的戰車都要淪陷的地步。因此,這麼激烈的大混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沒有八萬也接近十萬,怎麼可能只殺敵16人?由此可見,後世滿清一直在試圖摸黑前朝。
從“應州之役”的效果可知此戰為何會被稱為“大捷”了。因為當年的蒙大軍主力雖然安全返回了草原,但此後的“武宗一朝”,直至嘉靖二十九年(西元1550年)“庚戌之變”,前後共33年,蒙古各部落都沒有再大規模組織騎兵南下搶劫明朝邊境,這對於一心想要恢復“元朝”的“達延汗”來說很不正常,畢竟他不是傻子。
因此,明武宗朱厚照這次“御駕親征”,應該是在“陰差陽錯”中打了蒙古人一個措手不及,讓他們不敢再次輕易南下進犯明朝邊境,至少也讓蒙古各部貴族們明白了南方的“明朝”不是“宋朝”,不是輕易能攻滅的。
明武宗朱厚照雖是一位頑童般的皇帝,並且只活了短短31年,但卻因其“身世之謎”、“只想做大將軍而不願做皇帝”、“縱情淫慾並死於豹房”而遭到後人詬病,但他“御駕親征”取得“應州大捷”換來了中原太平!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贊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