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面對明朝咄咄逼人的復仇態勢,“後金”即“滿清”內部各派間討價還價,互相妥協欲轉嫁危機。
“交出你們的軍隊,唯有合併一處方可禦敵,否則一旦戰敗就全都得死!”多爾袞瞄了一眼端坐高位卻戰戰兢兢的侄兒小皇帝順治,於是嘿嘿笑道:“敢問皇上,不知您‘老人家’覺得如何?若可行就請下詔吧?”
“多爾袞!你……亂臣賊子,竟敢篡權?該當何罪?”豪格不願見到多爾袞與多鐸兄弟倆一家獨大,便聯合鰲拜、索尼等人準備發難,於是便道:“你想空手套白狼,欲置我等於死地?哼,門都沒有!我們走!”
話音一落,“清廷”中的另一股強大勢力顯然要與多爾袞唱反調,畢竟誰願意將自己的脖子伸過去讓人砍腦袋?因哥哥皇太極去世後,弟弟多爾袞也想過接替哥哥來做皇帝,但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也想做皇帝,畢竟“父傳子,家天下”乃歷朝歷代的慣例。於是,這對叔侄倆隨即因為“皇位繼承權”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同時,滿洲八旗中的兩黃旗,害怕丟失它們“上三旗”地位,也反對多爾袞做皇帝,最終在豪格,以及鰲拜、索尼等兩黃旗大臣反對下,多爾袞沒能做成皇帝,但他因為扶持新皇有功,做了福臨的“攝政王”。
後來,多爾袞找個機會,終於扳倒了和他同做“攝政王”的堂兄弟濟爾哈朗,這讓他實現了大權獨攬。
隨後,多爾袞開始了清除異己活動,比如豪格以及反對他的鰲拜、索尼等兩黃旗大臣,都成了多爾袞的重點打壓物件。豪格是“鑲藍旗旗主”,手握重兵,所以他是多爾袞的眼中釘肉中刺,也對多爾袞威脅最大。多爾袞做了“攝政王”後,以豪格曾言語中傷自己,將其議罪並削爵。但是,大清入關後,豪格又因平定中原有功,恢復了原封“碩肅親王”爵位。同年,豪格又平定山東濟寧滿家洞的土寇,建立了赫赫功勳。
順治三年(西元1646年),豪格被清廷任命為靖遠大將軍,率兵西征,平定了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幫助滿清朝廷拿下了西北。但是,豪格班師回朝後,卻被多爾袞以“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下獄,隨後,豪格被多爾袞害死在了監獄中,年僅四十歲,直到多爾袞去世後,順治才能給豪格平反。
相對於豪格,索尼和鰲拜的結局略微好一些。原本反對多爾袞的兩黃旗八大臣,在多爾袞得勢後,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和冷僧機四人都倒向了多爾袞,並告發圖賴、圖爾格兩人說了多爾袞的壞話,導致圖賴、圖爾格被清廷削去“宗籍”,貶為庶民。他倆失去權勢後,對多爾袞沒了威脅,才得以讓多爾袞放過。
索尼和鰲拜因為功勳多,威望高,為人正直,不肯向多爾袞屈服,也沒有把柄落在手裡,所以,多爾袞才不容易除掉他倆。多爾袞因為當年皇太極身死之後,時為兩黃旗的索尼、鰲拜二人公開對多爾袞的政敵“肅親王”豪格表示過支援,讓本來曾考慮過要儘量爭取皇位的多爾袞最終失去了機會,於是懷恨在心。
因此,在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後,就對這兩人用盡各種手段進行打壓。而索尼與鰲拜二人則在多爾袞打壓下,幾經貶官削爵等悲慘遭遇,直至順治帝繼位的第七年時,多爾袞病逝了,順治帝親政後宣佈為受害者平反,才讓這兩人得以重新進入清朝政權中心。不過,這對索尼與鰲拜來說,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
當年皇太極身死後,時為“睿親王”的多爾袞,在同胞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強力支援下,打算力排眾議直取皇位,搞“兄終弟及”。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畢竟“皇位”就一個,大家都爭搶,怎麼辦呢?
當多爾袞對“皇位”正式發起衝擊時,時為“肅親王”的豪格卻從眾“親王”中站了出來,表示自己也想要來分這一杯羹。與此同時,跟著“肅親王”豪格站出來的還有隸屬兩黃旗中的八位軍機大臣,其中便有索尼和鰲拜二人。為了幫助豪格奪取到清朝皇位繼承權,這八位大臣將親王們商討的會議地點包圍得水洩不通。
在這樣的層層重壓下,最終還是“鄭親王”濟爾哈朗出面,提出了讓皇太極的兒子福臨來做未來的滿清帝王,而多爾袞與豪格倆人則作為幫助指導福臨處理朝廷國事的“攝政王”來從側面參與國政的解決辦法。
此時,多爾袞與豪格已經知曉此番“爭皇位”已然無望,於是便同意了濟爾哈朗提出的意見。不過,在這之後,心思縝密,擅於謀劃的多爾袞在經過幾次審時度勢後,終於找準時機將豪格徹底拉下馬。而少了豪格這一大助力,之前對豪格公開表示支援的八位大臣中,竟相繼有六位“識時務者”都轉投了自己陣營。
只有索尼與鰲拜二人,還在死死守著這根防線,不肯向多爾袞服軟半步。於是,多爾袞在做“攝政王”期間,多次利用自己的權職和官威打壓倆人,並還在暗中授意其他人以各種理由來檢舉告發索尼與鰲拜。
而作為負責查閱審批的多爾袞,則在眾人的多次告發中,將索尼與鰲拜的官職一降再降,爵位一削再削。最終,原本掌管六部的“啟心郎”索尼在多爾袞的多次降職下,被攆回了老家昭陵,“養老度日”去了。
而另一位議政大臣鰲拜,則被多爾袞幾次下令判處死刑,後又因時局變化更改為延期,再後來又被改為革職處理。儘管這些都是發生在異時空的事,但並不影響此時空因雙方間的矛盾升級而左右局勢走向。
同時,元宵還沒過,立春已來臨。靠著朝廷源源不斷送來的各種給養,明朝遼東守軍在享受完了最後一頓美餐之後,終於啟程上路,浩浩蕩蕩地開往千里之外的女真營地。不過,這些明軍的前進速度很慢。
原因是這支號稱“百萬大軍”的明朝軍隊中,騎兵人數不到五萬,剩下的五十幾萬全是步兵和負責押運糧草、彈藥、軍備的民夫。騎兵不用說就是以“關寧鐵騎”為主的遼地野戰軍,而剩下的步兵卻組成複雜。
而此次作戰的主力部隊卻是這支成分混雜的步兵,其中“新軍”超過十萬,全是由以前拱衛京師的“神機營”和“京軍”精銳擔任,手裡拿著新式的“線膛式火器”,並嚴格按照“巷戰四人組”編隊走在出徵大軍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