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明朝為趁機平遼,在國內實施了一系列建設性措施,目的是挖掘國力並凝聚戰力一舉平遼。
秋季本可出兵,但卻是北方遊牧民族秋高馬肥之際,有利於遊牧騎兵做遠距離長途奔襲,更何況接下來的冬季異常寒冷,根本不適合來自南方的明超步兵軍團作戰,因為後勤補給跟不上,不利於行軍打仗。
因此,崇禎帝朱由檢覺得只要自己準備充分就定能掃平遼東,何必急於一時?不如等到明年春夏之際在北伐“後金”定會馬到成功,因為對方經過半年窩冬,早已消耗得差不多了,況且自己的新軍規模大漲。
果不其然,接下來,整個天下都都在為朝廷的“新政”而歡呼雀躍,因為普通底層老百姓們感覺肩頭上的擔子變輕了,不僅能趕在過冬前就吃上飽飯,而且窮人家的子弟也有機會參軍打仗吃皇糧甚至考武舉。
畢竟廣大百姓多世一貧如洗能,別所讓子弟上學唸書考科舉,就是能寫出一家人的名字就不錯了。不過,若能參軍就有機會練習武藝,再找機會學點兵法戰策,或許能在戰場上立功,有資格考武舉當將軍。
一旦當了將軍就入了軍籍,整個家族都能享受“國家紅利”,畢竟“太祖爺”當年創造的“軍屯”即“衛所制”可不是瞎編的。儘管後來軍中腐敗成峰,將領兼併軍戶的土地,但現在被朝廷嚴查嚴懲,只好悉數吐出。
百姓尤其是“軍戶”們有了自己的土地,那就有了穩定的生活來源和長期生活保障,於是對官府呃負面情緒驟然減少了。與此同時,開放“海禁”和鼓勵邊貿,也讓生活在東南沿海與西北邊疆的百姓紛紛叫好。
畢竟邊疆地區自然條件更艱苦,在解決溫飽問題方面要明顯比生活在中原地區的百姓們艱難。不過,如今的朝廷有的是銀子,用海量銀子去遍地開“錢莊”、“當鋪”,便能給底層百姓尤其是行商坐賈提供便利。
於是,在盤活了國內經濟之後,朱由檢及其嬪妃們閒來無事,除日常修煉與努力生娃之外,便也邀請催木匠一家前往各地“兵工廠”和“駐軍營地”視察軍備製造和訓練新軍,目的是為了給各地將領、士兵打氣。
“臣徐光啟接駕來遲,還望皇上贖罪!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就在催木匠率領女兒、女婿、徒弟、晚輩們騰雲駕霧來到“通州衛”一處訓軍訓練營時,正好看到徐光啟、利瑪竇、湯若望等人在現場指導練兵。
“噢,我的天吶!偉大的至高無上的中國名超大皇帝陛下,你居然能從天上飛過來,簡直堪比上帝!”
“哈哈,爾等平身吧。”眾人踏步虛空,拾級而下,穩穩當當地落在一眾“凡人”面前,頓時被驚為天人!
“徐愛卿,最近的軍備與訓練進展如何?”————“老臣回稟皇上!”徐光啟與一眾西洋人軍事顧問們起身後再次躬身施禮道:“目前為止,全國各地建有十多處兵工廠,每月能產銃炮數十百千門,子銃無算。”
“噢?具體數字是多少?朕要心中有數!”————“皇上莫急,且聽老臣慢慢道來。”徐光啟與左右幾名副官們彼此點頭後道:“把全國兵工廠產量累積起來算,每月線膛炮母銃可產30門,子銃(炮彈)可產600顆;線膛槍母銃可產500杆,子銃(子彈)10000顆;滑膛炮(迫擊炮)可產母銃100門,子銃1000顆!”
“噢?真的假的?”崇禎帝聽罷後大為驚喜道:“如此算來,那豈不是用不了一年,便能將我‘大明朝神機營’全都換裝?如此一來,平定遼東將指日可待!哈哈……”其實崇禎帝甚至還想到了要不要同時北伐蒙古?
“呃……這個……恐怕不行。”徐光啟忽然面露尷尬地謹慎道:“皇上您有所不知,之前那八百萬兩銀子早已見底,卻恰逢京師遭遇重大天災得花錢重建,故老臣沒敢再向朝廷要錢。若能再有二百萬兩銀子,則…”
“二百萬兩銀子?確定能把事情辦好?”朱由檢聽罷後故意把臉一沉,裝作很肉疼的樣子,並壓低聲音道:“這些錢會給你,但朕打算明年開春就全面開戰,屆時不僅要平定遼東,還要順道攻伐北元,你看……”
“啊?這……皇上您不會是開玩笑吧?”徐光啟聽罷後大驚,畢竟北元如今佔據著整個蒙古草原,雖然地廣人稀,但逐水草而居,以馬背為家,行蹤難覓,只有大規模組織精銳騎兵才能勝之,但買馬需要錢啊!
買戰馬最花錢,因為明末社會動盪,戰亂不斷,牲畜尤其是牛、馬、驢、駝等大型牲畜稀缺,普通駑馬市價都要10兩銀子,普通軍馬最少價值20兩銀子,蒙古馬一般30兩銀子,上等軍馬每匹能賣50兩銀子!
在另一時空,崇禎朝廷讓徐光啟負責訓練新軍的目標,是要新軍的素質堪比遼東將門家丁,其裝備的火炮、火繩槍則透過徐光啟聯絡葡萄牙人,去澳門購買最新的版本的槍炮,同時還得請葡萄牙教官來教。
此外,朝廷為了提升新軍士氣,還用京城皇莊的土地來激勵他們,只要打了勝仗就賞土地!每個月的月俸按兩倍於邊軍的水準發放,也就是每人每月有四兩銀子。當初,徐光啟訓練了兩萬新軍,算賬便知。
軍餉,一人一月4兩銀子,兩萬人一年就是96萬兩銀子!安家銀,一人20兩,兩萬人共需要40萬兩!
兩萬軍隊一年糧食消耗大概114000石,而崇禎年間北京糧價一石米三兩銀子,則兩萬人一年消耗糧草就價值34萬2000兩銀子!盔甲,徐光啟曾言精甲一副需16兩,棉甲一副5兩,就按照半鐵甲和半棉甲來估算,兩萬人合計花費也得21萬兩銀子!長矛、腰刀配套使用,一副各5錢,兩萬人合計得花費2萬兩銀子。
精工打造的鳥銃一杆最少得5兩銀子,就算按最低要求四人一杆,配置5000杆吧,合計起來2.5萬兩。
進口紅夷大炮每一門均價2300兩銀子,買200門火炮就得花費46萬兩銀子!弗朗機炮因規格不同而價格不等,就均價算20兩銀子一門,買1000門弗朗機就是2萬兩銀子!此外各種功能型號的彈藥還沒算錢!
明末失去與蒙古貿易後,馬價飆升,一匹良馬平均價值約50兩銀子,買一萬匹優質戰馬就得花費50萬兩銀子!由於戰爭需要,每匹軍馬每天需消耗三升豆、一束草,則一萬匹軍馬一年需耗白銀最少33萬兩!
以上合計326.2萬兩白銀,為當時徐光啟訓練兩萬新軍的一年開銷,也是最保守的預算,約佔了明朝財政收入的一成!如果再算上彈藥、損耗和雜七雜八的各種費用,則兩萬新軍一年需耗銀子400萬兩以上!
中國北方的大草原由於地理環境特殊,遊牧民族都以狩獵、放牧為生,而馬匹則是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牧民中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都會騎馬,並且對馬的種類也有非常深刻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