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313章:葡萄牙殖民者與中國明朝的關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3章:葡萄牙殖民者與中國明朝的關係 (1 / 2)

上回講到明朝因憑“朝貢貿易”之“抽分制度”獲大利,卻因葡萄牙人來搗亂而損失,惱怒之下制裁番鬼。

正德年間,葡萄牙殺向了亞洲,與大明開始直接接觸。經過幾次碰撞後,它才發現與其他地區不同,因為中國明朝是一個由皇帝說話算數的國家,而且中國海軍的戰鬥力也比較強悍,老百姓們也支援官府。

所以,以“歐洲中心論”思想武裝頭腦的西方殖民者比如葡萄牙人,原本以為透過幾艘船就可以打敗幾千、幾萬對手的情況不可能在明朝實現。為此,葡萄牙帝國決定不再以“驕橫心理”去強迫明國與之交易。

大明王朝用自己的實力向葡萄牙殖民者展現了強硬手段後,那葡萄牙王室還不信邪,但卻屢戰屢敗。

嘉靖朝的幾次戰鬥,讓葡萄牙看到僅憑戰船和佛郎機銃炮是無法打敗數量巨大、武器較之其他地區也更先進的國家,因為在葡萄牙帝國等歐洲強國們看來,在“老歐洲人”的對手中,似乎論武器先程序度,在當時也只有雄霸中東和近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能與遠東的中國明朝相比,特別是中國的學習速度太快。

大明軍隊在汪鋐領導下,迅速吸收了“佛朗機”銃、葡萄牙戰船的優勢,並在“通事火者”(翻譯)亞三的幫助下,還積極進行了仿造,竟很快拿出了仿造的“佛朗機”銃和仿造的戰船來與葡萄牙殖民軍對抗起來。

這其實也得力於“通事”制度,因為這是中國古代“朝貢體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通事”們在中國封建王朝與朝貢國之間充當了“翻譯官”的角色,並且各個朝代都有一套具體的制度對“通事”們進行管理。

但是,這種傳統的“通事制度”到了明朝末年就遇到了來自西方的挑戰,因為隨著新航路的開闢,那些原非中國“朝貢國”的西方國家紛紛東來與中國明朝做生意,而中國的澳門則是外國人最先到達的地方了。

特別是在葡萄牙人“租居”澳門後,中國這扇古老的大門終於向西方人開放,而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也開始在這裡交匯、撞擊。後來明朝滅亡後,到了清時期一統天下時,官府施行“四口通商”,以利於中外貿易。

於是,中、西方開始了全面的經濟、文化交流。這些都促使了傳統的“通事”發生了變化。“通事”之中除了負責同“朝貢國”交往的“通事”外,還開始形成了負責同歐洲眾多“非中國朝貢國”事務的新的“通事”。

並隨著外國來華貿易的增多,“通事”們逐漸形成了一個團體。為了加強對“通事”的管理,清朝在“鴉片戰爭”前就將其納入到“公行制度”(公務員編制)中。經過“鴉片戰爭”的負面影響,“通事”公行制度解體。

於是,這些“通事”們迫於生存壓力,不得不逐漸依附於外國勢力,成為了西方帝國主義勢力在中國的代表。這也反映出了明、清時期,中國同西方國家的交流狀況,以及明、清時期封建王朝對外政策變化。

“通事”大體上來自以下三類人:一類是在南洋經商並留在當地的華人;第二類人就是長期生活在澳門的中國人和葡萄牙人;第三類是中、外混血兒,包括了許多西方船員花重金贖買青樓女子做性伴侶所生。

“鄭和下西洋”後,中國商人往南洋貿易絡繹不絕,而他們中的有些人就留在當地,併成為了當地居民的一部分,比如明朝在南洋設立的“舊港宣慰司”,就是為了管理當地的“華人社群”並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

到了明朝末年,南洋這些昔日曾為中國的“朝貢國”的地方逐漸成了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尤其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對東南亞進行大肆殖民擴張,從根本上摧毀了明朝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朝貢體制”。

留在當地的華人是最先同西方人接觸的中國人,而出於商業需要(生存與發展),她們漸漸掌握了西方多國語言。《明史·荷蘭傳》記載“海澄人李錦及奸商潘秀、郭震久居大泥,與荷蘭人習,語及中國事。”

憑藉對西方國家語言的掌握,以及對中國國情的熟悉,“通事”們被初來中國的外國人所僱傭,馬士的《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記載:西元1624年,荷蘭人定居臺灣後,從該地向福建各口岸進行貿易,並在巴達維亞僱傭會說荷蘭話的中國人。而在西元1519年,葡萄牙使臣皮雷斯來華,當時的“通事”是一名叫“火者”亞三的人,“自言本是華人”。這說明“通事”在當時的中外貿易和人文交流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黃佐寫的《廣東通志》記載:“會佛郎機夷人加必朱丹末等三十名員入貢,至南京。江彬領四家兵馬從,上游豫,導引‘火者’亞三謁上。”而當時的明武宗甚至還“時學其語以為戲”。所以,亞三得“侍帝左右”。

關於“火者”,《明史》相關記載有:“閩、粵豪家毋閹人子為火者,犯者抵罪。”這說明“火者”就是閩、粵豪家閹割別人家的孩子,以供自己驅使,讓別人斷香火。那亞三何以憑“火者”身份學會西方國家語言呢?

沒有史料直接說明這些,但可以根據常識推斷,因為明、清時期的閩、粵豪家一般都是依靠海外貿易來發家的,而南洋貿易是他們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與洋人貿易時,“火者”們會接觸鬼佬。

隨著葡萄牙等歐洲國家蜂蛹到來,南洋客商們就開始轉向同歐洲人做生意了。為了更好地做生意,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語言上的障礙。所以,亞三被帶到南洋學習葡萄牙語,這也就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然而,在西元16世紀,當時的世界上有兩大殖民帝國,分別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且後者獨立於前者。西班牙佔據了盛產金銀的美洲,而葡萄牙則控制了通往東方的商路。兩個帝國盛極一時,勢力遍及全球。

相比西班牙,葡萄牙起步更早、佔據的海洋麵積也更大,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勢力也更強,是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一哥”。與此同時,葡萄牙人在亞、非各地也到處燒殺搶掠,讓南洋各國都畏懼葡萄牙如虎。

不過,儘管葡萄牙在各地稱王稱霸,但唯獨在中國明朝面前不敢託大,並一直小心翼翼試圖和明朝中央接觸,生怕惹怒了中國,因為明朝七次“鄭和下西洋”影響力很大。那麼,葡萄牙為何不敢和明朝叫板?

首先,明朝是葡萄牙在東方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明朝作為東方最重要的商品輸出地,以及當時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迫使葡萄牙一直希望和明朝保持良好的關係,並試圖去壟斷中國的對外貿易來賺大錢!

葡萄牙人不像西班牙那樣靠掠奪美洲的金、銀來發財,他們靠商業和貿易。葡萄牙人到東方的目的是賺錢做生意,而不是大規模地進行武力征服。當然了,葡萄牙人也自知沒有能力去征服強大的中國明朝。

葡萄牙人不像狂妄的西班牙人那樣做事魯莽,因西班牙人竟然敢叫囂要用60個士兵來妄圖征服中國明朝,並且當時的西班牙王室也準備大舉徵兵入侵中國,卻在沒多久之後發生的與英國的海戰中一敗塗地。

西元16世紀的西班牙還是世界性帝國,其地位和19世紀的日不落大英帝國是一樣。那時候的西班牙對自己國家實力有著絕對的信心,認為只需要60優秀計程車兵就可以以一擋百從上到下征服遠東的大明王朝!

但後來,西班牙人派出不少商人假扮的間諜對明朝進行實地考察後不得不有所調整,認為中國明朝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東方大國,甚至比雄霸地中海東岸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還要強大,怎麼也得2萬人才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