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305章:“舊港宣慰司”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05章:“舊港宣慰司” (1 / 2)

上回講到催沒弟讓徒弟們去完成指定任務,想大力搞錢就要發展外貿,重啟下西洋前要了解東南亞。

強大的鄭和船隊並沒有引起沿途各國的恐慌,因為他們不是來軍事征服的,而是以外交和貿易為目的,將燦爛的中國文化、精美的中國商品拿來與當地人進行交換,因此讓當地人讚歎不已,多心悅誠服。

鄭和船隊從南洋、西洋帶回來的香料、珍稀木材、金銀等貴重物品數量很多,同樣充實了國庫,讓朝廷獲利頗豐,還能夠抵消建造船隊的開支,像胡椒被當作朝廷官員的部分俸祿,一直髮放到明朝中後期。

由於胡椒、香料、象牙、犀牛角、各種寶石等稀罕之物在古代中國極珍貴,故也在朝廷命令控制中。

鄭和船隊中的上萬名軍人,本質上是用於自衛的,畢竟茫茫大海上危機四伏,不僅有無數貪婪的眼睛盯著船隊,還有一些夜郎自大的小國君主和各路海盜們見財起意,利令智昏,鋌而走險,冒險襲擊船隊。

例如盤踞在舊港的海盜頭目陳祖義,在得知鄭和船隊載有大量從西洋帶回的奇珍異寶後,便決定在船隊返航途中予以截奪。他的計劃是先向鄭和詐降,然後趁明軍放鬆戒備時發動突襲,若得逞則影響惡劣。

然而,陳祖義的陰謀被另一支華人武裝首領施進卿發現。施進卿是生於海外的二代華人,信仰伊斯蘭教,卻一心向往大明,於是私底下將陳祖義的偷襲計劃告訴了“三保太監”鄭和。

“鄭和”也叫“馬和”,小名“馬三保”或“馬三寶”,老家在雲南昆明晉寧縣。“鄭”是明朝皇帝給他賜的“姓”。他十一歲時,在明太祖朱元璋發動的統一雲南的戰爭中被俘進宮,後來當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

西元1403年,燕王朱棣藉助“靖難之役”把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趕下臺之後,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為“明太宗”,史稱“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謀,屢立奇功,便賜姓“鄭”,當時被人稱“國姓爺”。

“馬三寶”被永樂皇帝改名為“鄭和”之後,身份與地位驟然飆升,因為他提拔為內宮太監,並於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7月11日)開始,率領龐大船隊,從江蘇瀏家港出發,沿著宋、元兩朝航線首次出使西洋。

自西元1405年到西元1433年,在這漫長的28年間,鄭和船隊歷經了亞、非三十餘國,涉十萬餘里,並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絡,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歷史壯舉,最後派出分艦隊遠航到美洲。

鄭和曾追隨朱棣征戰沙場,見慣了陰謀和廝殺,很早就洞察到陳祖義的伎倆,現在又有施進卿作為內應,於是將計就計,輕鬆消滅陳祖義這股海盜,將其生擒押回北京處刑,解除了下西洋路上的一大威脅。

施進卿成為舊港的實際統治者後,派人入京覲見,向永樂皇帝朱棣表明忠心。於是,在西元1407年,朱棣下旨設立“舊港宣慰司”,並任命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賜予了“金印”和“官服”。從此以後,“舊港宣慰司”歸入明朝版圖,並被標註在了明朝繪製的《萬國坤輿全圖》上,證明那塊地方曾經是中國的海外領地。

“舊港宣慰司”到底算不算明朝領土?後世學者對此一直存在爭議,因明朝未向“舊港”派遣官員和駐軍,也不收稅,比元朝在1291年對“滿者伯夷”短暫統治還要薄弱,而元朝至少向爪窪島上派駐過官吏和駐軍。

此外,“舊港宣慰司”與明朝朝廷之間的聯絡,也僅限於幾次進貢,其地位與“藩屬國”差不多。此外,施進卿除了嚮明朝進貢之外,也同時向“滿者伯夷”王國稱臣進貢,以此來維持和平關係。

當然了,最能證明“舊港宣慰司”屬於明朝疆域的“證據”,恐怕要數施進卿的繼承權鬥爭事件了。西元1424年施進卿去世,他的兒子施濟孫派人嚮明廷請封,想要繼承“舊港宣慰使”的官位。

施濟孫的使臣聲稱“宣慰使”的金印已經毀於火災,請求朝廷重新賜予。父位子承是古代人類社會最常見的規矩,而明廷也沒有察覺其中的異常,於是滿足了施濟孫的請求,並讓鄭和於1431年再下西洋時,順便去“舊港”完成“新宣慰使”的冊封儀式。

經過多日航行,待船隊到達“舊港”後,鄭和按常規宣示了永樂皇帝的聖旨,原以為當地人會欣然領命,“宣慰使”之職早一天得到冊封,這“舊港”便早一天安穩下來。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一向對鄭和及大明恭順的“舊港華人”群體,居然敢公開對這個任命有異議。

經驗豐富的鄭和沒有發怒,很快召來當地大族和鉅商的代表,仔細查問才知道,原來施進卿臨終前有遺囑,將“宣慰使”之位傳給了女兒施二姐,並把金印也交給了她,因為“金印”是“宣慰司”職權的象徵。

舊港眾人還表示,“傳女不傳子”這個規矩確實是從“中國老家”帶過來的,而且施二姐繼位後,延續了施進卿的治理辦法,保持了“舊港”社會的穩定,因此已經得到了當地華人百姓們的信服。

施濟孫作為兒子,不甘心失去繼承權,這才隱瞞實情向朝廷討封,企圖藉助明朝的權威以奪取“宣慰使”之位。沒想到,朝廷雖然被他所矇蔽,卻派鄭和前來冊封,可見明廷還是頗為重視“舊港宣慰司”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