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原來如此!”眾人聽罷後紛紛點頭,於是情不自禁地將目光集中到了崇禎帝朱由檢身上,七嘴八舌道:“喂喂喂,凡人皇帝,你如今已踏足修真,應當為追求長生而多考慮將來渡劫,可不能主動添亂?”
“呃……這個……呵呵,那是當然,畢竟‘太祖爺’當年就以‘祖訓’告知後人‘十五不徵’,要後輩子孫謹記。”
其實,所謂“不徵之國”,是明朝“宗藩制度”、“朝貢體系”以及“海禁政策”下一系列重要政策組成部分。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編纂《皇明祖訓》,宣佈將15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不過,在之後的永樂朝中,明朝先後多次北伐蒙古,南征交趾,出使西洋,宣揚國威,此事不論。
到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明朝也完全遵照了朱元璋的遺訓行事,並用朱瞻基自己的話說:“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彈丸之地,得之無所有,不得無所損。”這就是明朝為何吞併越南又吐出的原因。
當然了,隨著形勢的發展,北方遊牧民族與東洋大海中的倭寇則必須要發兵征討,否則大不利於天下太平,也就不利於大明王朝對整個天下的統治。那麼,朱元璋列舉的15個不徵之國,到底有那些國家呢?
一是“朝鮮國”,即“朝鮮半島”;二是“日本國”,即“東洋島國”;三是“大琉球王國”,即當時的“山北琉球國”,為後世“沖繩”一部分;四是“小琉球王國”,即當時的“中山琉球國”和“山南琉球國”,後世的沖繩一部。
五是“安南國”,即漢唐之“交趾郡”,為後世之“越南”北部;六是“真臘國”,即“高棉”,為後世“柬埔寨”;七是“暹羅國”,即後世“泰國”;八是“占城國”,信奉“回教”,在後世“越南南部”,明朝後期時被安南吞併。
九是“蘇門答剌”,信仰“回教”,為後世蘇門答臘島的八昔;十是“西洋國”,為後世的科羅曼德爾海岸。
十一是“爪窪國”,即後世的印尼爪哇島;十二是“湓亨國”,即後世馬來半島;十三是“白花國”,即後世蘇門答臘島西北部;十四是“三弗齊”,即後世蘇門答臘島巨港,為明朝飛地;十五是“渤泥國”,即後世“汶萊”所在的斯里巴加灣。這些小國多信奉“回教”,很喜歡與明朝做朝貢貿易,支援明朝設立“舊港宣慰司”。
雖然大明王朝自從朱元璋列周邊諸小國為“不徵之國”後,明朝就失去了對外開疆拓土的野心和動力。但對於真丹期“修真者”來說,一天之內就能飛遍整個地球,當然不在乎凡間帝王的固步自封和夜郎自大。
當然了,對於當時華夏百姓來說,大樹落葉要歸根,覺得背井離鄉去搞外貿不如衣錦還鄉和光宗耀祖好,畢竟海外盡是些落後蠻夷,如何比得上“天朝上邦”文明富庶?於是,落葉歸根思想決定了安土重遷。
“咯咯,徒弟呀,話雖如此,但那‘東洋島國’必須得滅掉,因為它還關係著我等能否安全並順利飛昇!”
“噢?敢問師父,此話何解?”————“咯咯,只因那‘東洋島國修真界’有一‘仙台’,乃上古時期所遺留之‘超大型遠距離傳送法陣’,一旦啟用,便能將一定數目的‘修真者’強行傳送到上等界空,至於目的地……”
“超遠距離傳送法陣?這……”眾人聽得大驚:“難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看來東洋島國必須得滅啊!”
“咯咯,知道就好。”催沒弟詭笑道:“那崑崙山的老傢伙還不是打的這個主意?只不過欲蓋彌彰而已!”
“欲蓋彌彰?師父,您的意思是……?”————“咯咯,尋找‘九兵’來‘替劫’只是介面,真正目的是壟斷飛昇機會,畢竟‘正道盟’的修士們一旦早日安全飛昇,便能借助上界無量資源快速修煉,以備將來渡劫呀?”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贊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