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145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45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 / 2)

上回講到崇禎帝決定再撥款50萬兩銀子給徐光啟大鍊鋼鐵與熬製硝石,目的就是儘快建立軍工體系。

“徐大尚書,快起來吧!皇上已答應給你撥鉅款了!你就放心地去折騰得嘞!哈哈。”朱由校見狀道。

“呃……多謝皇上大恩!多謝王爺鼓勵!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王爺千歲千歲千千歲!”徐光啟叩頭道。

“好了好了,快起來吧。你還要陪朕一起去前方靶場,親自查驗炮擊效果如何呢?”崇禎帝朱由檢道。

“微臣遵旨!皇上請!王爺請!”徐光啟得令後一骨碌爬起來,撣了撣身上的灰塵笑道:“還請皇上與王爺上馬,也好跑得快一些,畢竟這款‘線膛炮’射程較遠,若將炮管再加長兩尺,或許真能打到十里之外!”

“噢?真的假的?若果真如此!你徐光啟就是我‘大明朝第一大功臣’啊!哈哈。”崇禎帝爽朗地笑起來。

其實,歷史發展到明朝晚期時,民間使用的“瓶爐”體形卻比“官爐”更大,且通常情況下一晝夜可出鐵3600斤,最高時可日產生鐵6000斤,因民間鍊鐵已使用“活塞式鼓風機”,結構功能與近代鼓風裝置一致。

而同時期的歐洲在這方面的技術還遠遠落後於明朝,比較簡陋的三角形木風箱則是到了西元16世紀才發明,長方形木風箱還要在這之後,至於用活塞推動和壓縮空氣的鼓風機,則是西元18世紀後期的事了。

明朝時期,工匠們發明的“生熟鐵串聯冶煉工藝”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與此同時,用“石炭”(煤炭)冶鐵也有了更大程度的推廣,因為當時成書的《天工開物》就對此就有記載,說明這項技術已比較成熟。

宋應星在自己寫的《天工開物》一書中說:“凡爐中熾鐵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證明當時用來鍊鐵的燃料中,煤炭佔了七成,木炭佔三成,因為煤炭的燃燒值更大,相同條件下燃燒時溫度更高。

“土高爐”也有了重大改進,已能把“冶鐵爐”與“炒鐵爐”串聯使用。比如,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說:“凡鐵爐用鹽和泥造成,出爐未炒為生鐵……熔流時又作方塘留之,灑幹泥灰而持柳棍疾攪,則熟矣。”

這種冶鐵技術減少了在“炒煉熟鐵”時的“再熔化”過程,縮短了“炒煉熟鐵”時間,降低了生產成本,是古代冶鐵史上的一項重要成就。此外,明朝時期發明的“蘇鋼”冶煉法,是唐宋以來“灌鋼冶煉”技術的新發展。

後世有“冶煉專家”周志宏曾說過:“蘇鋼冶煉法,在國外還沒有類似的發明,顯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創造性的發明……整個過程都適合現代工業的冶金原理,不用坩堝而創造出一種“淋鐵氧化”的方法,卻能使渣、鐵分開,成為比較純的工具用鋼。這是中國古代先進鍊鋼工人的智慧結晶!”這永遠值得後人敬佩!

另外,“生鐵淋口”技術,也是明朝時期的一項獨特創造 ,因為楊寬在《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中說:“更值得重視的就是在明朝工匠在鍛制工具和兵器的鋒刃時,廣泛採用“生鐵淋口”的方法,使鋒刃具有鋼鐵組織的表面層。”此方法能極大程度增強兵器的硬度與韌性,使刀劍級鋒利無比,又不易脆口和折斷。

而採用“生鐵淋口”技術,能使原來以“熟鐵”或“低碳鋼”為本體的生產工具表面生成一層一定厚度的“擦生層”,包括“滲碳層”和“生鐵熔覆層”,並達到表面堅硬,而內部柔韌和耐磨耐用的要求,產生質的飛躍。

明朝初期,工匠用“生鐵淋灌”被夾緊的若干熟鐵薄片的方法,比南宋以前用“生鐵淋灌盤繞”的“熟鐵條”方法更進一步。到了明朝後期,“蘇鋼冶煉法”……又前進了一步,這對改進生產工具的效能起了很大作用。

《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一書中有說:“明代的鍊鋼技術在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在歐洲,直至西元18世紀才發明把熟鐵和生鐵放在坩堝中鍊鋼的方法。”可見,徐光啟等人自信能煉出好鋼鐵。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很重視“火藥武器”發展,因為“彌勒降世,明王出世”的民間諺語讓朱元璋過度自信,認為自己能從社會最底層的“窮和尚”與“叫花子”一躍而成為“人間帝王”,絕非偶然,須得掌握最強大力量!

而“火器武器”無疑是個最“神秘”也最有“說服力”的東西,於是便每年撥款來大力研發“火藥武器”技術。

當時,蒙古人被朱元璋派兵趕到草原去了,整個天下也沒幾個人是他的對手,於是很快就平定天下,使社會經濟開始復甦和繁榮,百廢俱興。這一時期,鋼鐵冶煉業取得進步,手工業發達,對外交流拓展。

不過,隨著元末明初時,日本海盜屢次進犯明朝東南沿海,而與之交戰時使用最多的還是“火器”,不得不讓朱元璋下大力氣發展“火器”,故極大推動了軍工產業的發展,為“火器”技術的進步創造了良好條件。

要製造“火器”肯定離不開“火藥”。而明朝的“火藥”品種非常豐富,“軍用火藥”品種及實際配方達90種。相對於宋元時期,明朝火藥成分配置更加合理,質量提高了,燃燒效能和爆炸威力等也達到了較高水平。

從明代兵書和史籍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匠人對“火藥配方”的認識和配製技術,與過往朝代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武備志·制火器法》中詳細記載了各種爆炸火藥、噴射火藥等“火藥”品種的配方情況。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