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四十九章:古代兵制與戍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九章:古代兵制與戍邊

上回講到催木匠飛過廣南西路各州、府、縣、衛所,著陸後向某農夫爺孫倆問路,去“馴象衛”。

“報——稟報侯爺,有一陌生人姓催,自稱是受承宣佈政使大人所託,前來協助抗倭。”侍衛道。

“噢?布政使盧大人所託?有意思!莫非是其親信?”那“侯爺”便是此衛所初代最高軍事指揮官後裔,但因明朝對各地藩王、土司官職實行世襲,故此“南通候”雖地位與影響不及祖上,但爵位不變。

“不知侯爺見還是不見?”侍衛見頂頭上司面露猶豫,以為是擔心那倭寇以假亂真,故技重演呢。

“先不急,讓他在轅門外多站一會兒,也好讓本侯在暗中多觀察一下,看看是否為‘隱者’假扮。”

“得令!”侍衛行了個軍禮,便退出衛所行營大帳,來到轅門外對催木匠抱拳施禮道:“請稍候。”

“哈哈,無妨。”催木匠見狀後假裝在道旁尋一塊石墩盤膝打坐吐納煉氣,實際上卻將自己強大的精神力完全釋放出來,瞬間覆蓋了方圓二、三十里之地,頓時將整個衛所營地的佈局看的一清二楚。

明朝各地衛所相當於歷朝歷代駐軍營地,但是卻也有明顯不同,因為明朝實行“軍籍”與“民戶”混編的世襲式“軍屯制度”,尤其是在條件惡劣的邊疆地區,比如戰爭頻發的東北、西北、東南與西南。

明朝時期,廣南西路共有十處駐軍衛所,歸於“五軍都督府”所屬衛所之“右軍都督府”下的“廣西都司”管轄,分為“桂林右衛”、“柳州衛”、“南丹衛”。“南丹衛”與“柳州衛”分別承擔對緬甸與倭寇作戰。

這時,催木匠透過了神識掃描,已知“馴象衛”乃“柳州衛”下轄特殊的一處駐軍衛所,除了官兵住宿的營房、訓練的校場之外,還有專門馴養大象的外圍場地,以及宿衛駐軍家屬世襲的房產、地產。

提起古代的軍營,很多人不清楚,因為周朝採取“封邦建國”政策,只允許“國人”參戰,而“野人”是沒有參戰的權利和義務的,即以“井田”為單位進行兵役徵發。“井田”通俗來講就是“村莊”的意思。

周朝軍隊主要以王室軍隊為主,諸侯國有少量的軍隊,以藩屏周室。儘管徵兵的主要物件是“國人”,但不離“井田”。周天子直轄有“西六師”、“成周八師”、“殷八師”三支武裝力量,總兵力20多萬。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軍隊衰弱,地方軍隊和私屬武裝崛起。到了戰國時期,私屬軍隊被廢除,各諸侯國君主們統一各自國內軍權,並實行“兵符制”,將、相分職,組織編制領導體制,六國雷同。

然而,秦國卻實行“全民皆兵制”,也就是“商鞅變法”中的“軍功授爵”與“納糧授爵”制度。無論新、老“國人”,都一律按照居住地就近原則編伍,和平時期進行耕作生產,戰時徵召為兵,故聞戰則喜。

秦朝軍隊大體由京師兵、郡縣兵、邊防軍三部分組成,其中京師兵分為“殿禁衛軍”、“宮城衛軍”、“京師屯兵”三個互不統屬的部隊,卻都只對歷代秦王或後來的“秦始皇”負責,完全受王權控制。

秦朝的郡縣兵平時駐地在地方,戰爭時由秦朝中央統一調遣,且這部分軍隊也是秦軍作戰主力。

漢承秦制,其軍事體系與秦朝相。將軍指揮部在野地宿營搭建的帳篷被稱為“幕府”,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隊建制和編制仍相當混亂,且史料記載也不十分明確,畢竟那時正值民族大融合階段。

到了西魏和北周時期,朝廷建立了“府兵制度”,而後的隋、唐時期則繼承“府兵制”,並取消了戰國以來沿用的“伍”。唐玄宗後“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且長期募兵形成軍閥割據,最終瓦解唐朝。

到了兩宋與遼、金、元對峙時期,北方金朝實行的是“猛安謀克”制度;蒙古帝國實行“千戶制”;宋朝實行“職業軍制”,即花大價錢招募青壯年從軍,並將軍權牢牢控制在文官手裡,且排擠武將。

宋軍戰鬥力底下,主要原因是除了當權者始終防範著出現類似唐末五代的“軍閥割據”之外,便是宋太祖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得國不正,在民間的口碑不好。此外,就是宋朝戰略收縮。

宋軍在平時和戰時的編制區別太大,運轉效果很不理想,除了後期出現的“岳家軍”戰力稍微可圈可點外,其他一無是處,就算抗金名將韓世忠憑藉六千水師阻截幾十萬金兵於“黃天蕩”月餘也枉然!

因此,古代軍營建設最好者乃明、清兩朝,即明朝的“衛所屯兵”制和滿族的“八旗制度”。不過,明朝的“衛所制”也能追溯到古代建營模式,因為在明朝剛建立時,天下紛爭,生靈塗炭,哀鴻遍野。

當時,中原大地早就被戰爭蹂躪得元氣大傷,而連年戰爭讓百姓根本繳納不出賦稅。於是,朱元璋從建立明朝開始,就一直思索著如何讓軍隊既能有戰鬥力,又能夠自給自足,於是想到了“屯田”。

歷史上的“屯營模式”即“屯墾戍邊”,而東漢末年曹操的“屯田制度”給了朱元璋極大啟發。儘管“屯田制”由曹操開發,但卻在朱元璋手裡被用的爐火純青,因為這“朱皇帝”出身低微,最深諳民間疾苦。

於是,朱元璋即“朱重八”設立了“實地駐軍”兼“家屬屯田”制度,將荒廢了的土地,由駐軍進行開發,當土地開發到適宜耕種後,則進行遷民屯田,將土地資源較少的流民遷往這裡與駐軍和睦相處。

因此,耕種在明朝軍營中變成“世襲制度”,而勞動者可擁有其開發的土地所有權,乃鼓勵屯墾。

這是催木匠透過精神力掃描後發現的有趣現象,想必是明朝衛所的特點,有利於發展地方經濟。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贊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