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揚按照約定,一人前往九嶷山。他知道時間尚早,師弟董七郎到華南武林總彙參加武林大會,是五月初四、初五日,還有二十來天。
既然來到九嶷山,不去逛逛也浪費,四月初八日,他吃過早餐,就去逛九嶷山。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於九嶷聖地、德孝之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寧遠縣城南,屬南嶺山脈之萌渚嶺,縱橫2000餘里,南接羅浮山,北連衡嶽。
這裡山峰聳翠,巍峨壯麗,溶洞密佈,綠水常流,自然風光十分秀麗。峰巒疊峙,深邃幽奇,千米以上高峰有90多處,多為砂頁岩、花崗岩、變質岩組成。
素以獨特的風光,奇異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動人的傳說,馳名中外,令人神往。
九嶷山得名於舜帝之南巡。境內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簫韶、桂林九座峰巒,《水經注》雲:“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巖九峰,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嶷山。”
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瀟韶八峰,拔地而起,如眾星拱月,簇擁著舜源峰,緊緊依偎在兩旁的娥皇峰與女英峰。
舜源峰下,有舜廟,紅牆碧瓦掩映在綠樹叢中,秦松漢柏高聳入雲,香杉修竹茂密蒼翠。碑碣林立,古蹟甚多。
九嶷山,主峰畚箕窩,海拔1985米,九疑山自然風光如詩如畫。九疑山群峰拔地而起,層巒疊翠,萬千峰巒,無一不朝向舜源峰,所以自古就有“萬里江山朝九疑”之說。
九疑山是湘江發源地之一,有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林,樹木蔥蘢、林海莽莽、繁花似錦、爭奇鬥豔。
特別是石樅、香杉、斑竹被譽為"九疑三寶",為此獨尊,更具特色,眾多的江河、流水、深潭點綴其間,高山和平湖融山水一體,山在水中生,水在山中流。
林中珍禽異獸出沒無常,鶯歌燕舞,充滿生機。空中雲彩飄逸,紅霞萬朵,石峰直插雲中,有靜有動,其環境之幽靜,風光之秀麗,絕無僅有。
舜源峰,九嶷山九峰中,舜源峰最高,巍然聳立,登臨峰頂,極目遠眺,莽莽群山,綿延起伏,如千帆競發,奔騰而來,使人有"萬里江山朝九嶷"之感。
最著名的景點有舜源峰、舜帝廟、三分石、寧遠文廟以及紫霞巖、玉管巖等。
沈飛揚遊玩了舜源峰、舜帝廟、寧遠文廟以及紫霞巖,下午來到三分石。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在寧遠縣城南百里處,它是九疑山的最高峰,海拔1822米。相傳是舜的葬身之地,故又名舜峰。
九嶷山三分石山峰巖縫間,有清泉脈脈下瀉,如瀑布垂練。峰頂常有浮雲繚繞,平常很難見到它的真面目,只有秋高氣爽、萬里無雲之時,才向人們展現其雄姿。
三分石南面萬山中,有荊竹叢生,竹尾下垂著地,如碧線帶,隨風飄拂沙沙作響,後人稱之為斑竹掃墓。三分石對面山上,有萬畝斑竹園,其內斑竹遍佈。斑竹因有淚痕似的斑點而得名。
相傳當年二妃尋找舜帝來到三分石下,遇一老翁告知舜帝憤斬孽龍,負傷身亡,葬於峰下,悲痛萬分,哭了七天七夜。她們的眼淚灑在竹上,留下了點點斑痕,是為斑竹。
三分石如三支玉筍,鼎足而立。峰勢險絕,直插雲霄。如今三峰石上,果然清泉噴湧,垂崖傾注如白練懸空,若煙若霧,水流激石,驚浪雷奔。
同到三分石的有五六人,行得累了,大家就在三分石下,隨便找個地方,席地而坐,各自抒發感受,全都被九嶷山的美麗風光所折服。
無一不讚嘆天公之偉大,造物之神奇。不知不覺中,時間又過去了一個多小時,突一人叫道:
“天怎麼突然黑了?”
眾人才意識天真快黑了,應該下得山了。但大家還是懶洋洋不想動身,一人終於熬不住了,站起來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