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是滿腦子的疑惑。唐逸見我沒再說話,便也不再問,側過臉朝那石碑的模糊不清的刻字瞧出,我見唐逸臉上神色極為認真,不便在此打擾,悄悄的起身朝瑤池走了過去,此時瑤池的水如同滾燙的開水一般在瑤池內翻滾不息,一層層的白霧隨著翻滾的池水一層層的在大殿內迅速的蔓延開來。
走到瑤池的邊緣,我突然發現,這裡的空氣與大殿白玉臺階上的空氣截然不同,白玉臺階一上的空氣顯得霧氣橫生,一切都是溼漉漉的,而我們現在所在的瑤池邊緣卻極其的涼爽乾燥。
似乎不曾受到瑤池白霧的影響一般。唐逸看了半響一無所獲的走到了我的跟前望了一眼瑤池翻滾的池水道:“想不到世間還有如此詭異的池水!”我點了點頭道:“如果我猜得不錯的話,此水定是古漆水無疑!”唐逸側目朝我臉上望來道:“唐少俠為何如此肯定此水是上古古漆水呢?難道唐少俠有所發現?”我朗聲道:“不錯!堡主可否記得那石碑上有關大禹治水時所用的三幅神圖?”唐逸低頭想了想道:“唐少俠所說的莫非就是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河圖;開山斧;避水劍。大禹利用這三年神物鎮住黃河氾濫的洪水?”我點了點頭道:“不錯,當年大禹就是靠這三件神物才鎮住了黃河的水患,但以我看來,當年之所以會出現黃河洪水也許就是這上古古漆水所致!”唐逸道:“這是為何?”我低頭思索了片刻道:“堡主可否知道炎黃二帝的傳說?”唐逸點了點頭道:“炎黃二帝乃我中華鼻祖,在下雖不才,卻也略知一二!”
“哦,那堡主不妨說來聽聽,也許我們就能從堡主的故事之中找到有關瑤池之水的答案!”唐逸點了點頭道:“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後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後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後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穀,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製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15旬後,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後,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於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佈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於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後,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屍葬於四處,使之不得完屍。後來,又有神農之後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於版泉之野。歷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後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後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於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於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於水上。又根據轉蓬的道理髮明瞭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後又造屋室,築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使百姓疾患得以治癒。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醜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裡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裡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裡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裡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採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鬚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鬚草便是那些龍鬚變的。聽得唐逸說完,我笑了笑道:“堡主果然博學,卻不知那上古古漆水就是黃帝自《自然經書》之中錘鍊而至!”唐逸一驚道:“唐少俠此話怎講?”我略一沉吟道:“那黃帝那上古聖賢,當年自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之後,他便依《自然經》上所載
“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汜天之水。而取
“白龍嶺、不死山、長壽丘、燕然山、軒轅丘、扶桑、蒙谷、蓬萊山、汜天山、日月山、積石山、龍門山、陽華山、杜陽山、赤泥峴”十八山所出的白水、青水、弱水、赤水,黑水南歸,帶著十餘萬大軍,路過橋山。
當他看到黃帝陵時,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對臣下說:“我聽說黃帝並沒有死,現在又出現了他的墳,這是什麼緣故呢?”臣下回答說:“黃帝成仙上天去了。這個陵墓是黃帝的臣下為紀念他,葬了他的衣冠”。
後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都親自寫過祭文,祭祀黃陵。
這都說明:我國曆朝歷代,祭祀祖先黃帝,由來已久。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清明節,陝甘寧邊區政府也有一次盛大的祭黃陵活動。
這年4月6日,當時陝北出版的《新中華報》對這次活動有一段十分醒目的報道: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特派林伯渠為代表,參加了這次民族掃墓盛典,以表示願做抗日救亡前驅的決心。
毛主席和朱總司令還共同寫了《祭黃帝文》,文中盛讚黃帝的功勞:“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社綿,嶽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祭文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抵禦外侮、振興祖國的精神象徵。魯迅也把黃帝作為偉大的民族象徵。
他在一首詩中說:“我以我血薦軒轅”,就是說要用自己的鮮血來保衛中華民族。
近年來,每逢清明節,我國人民紛紛來到黃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謁這位民族之祖。
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來到大陸,差不多也都要到這裡來尋根,表示後代對祖先的敬意。
人們都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悠悠五千年過去了,黃帝的形象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為人類作出更多的貢獻。
黃帝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對我們民族有過什麼功績呢?可惜,黃帝離我們太遙遠了,關於他的事蹟,很難徵之信史,只有藉助於古代的神話傳說,來勾畫他偉大的形象。
黃帝為什麼叫
“黃”帝呢?這在古書裡是有解釋的。《淮南子》一書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
這是說因為黃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
“黃帝”。黃帝為什麼又名軒轅氏呢?根據史料記載,黃帝曾發明一種車戰法,打仗的時候,將士都站在戰車上;停戰休息時,將戰車連線起來,圍成一圈,指揮員在中間,只留一個空當作為出入的門,起到了保護指揮員的作用。
古人把帶有布幕的戰車叫
“軒”,把兩輛戰車中間的空當叫做
“轅”,因為黃帝是這種車戰法的發明者,所以後人便又把黃帝叫做軒轅氏。
用科學的觀點來解釋,大概黃帝是屬於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一位部落聯盟的首領。
當時還是部落、氏族聚居的狀況,階級和國家還沒有產生。黃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歷史記載各有不同。
有的說,黃帝曾居住在河北涿鹿縣的山彎彎裡,史書上叫做
“涿鹿之野”。也有的說,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鄭一帶,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