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叔清完全不覺得楊玉環這個女人能怎麼樣,說不定李隆基隨便玩半個月一個月就膩了呢?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這次給公孫大娘的那些徒弟們提供“演出服裝”,卻對受寵的楊玉環問都不問,這件事一定會在後者心中紮下一根刺。
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嘛。
是巴結楊玉環往上爬,還是“故意”要給這位註定要成為貴妃的女人難堪?
世上少有兩全其美之事,常常就是討好了一邊就會得罪另外一邊,方重勇與鄭叔清都不約而同的作出了選擇:不鳥這位未來的楊貴妃!
……
平康坊李林甫宅的某個書房裡,這位新晉大唐右相的桌案上,擺著一份來自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的疏奏。
上面說:今年河西因為乾旱,糧食歉收,產量比去年低了不少。希望朝廷可以從京畿支援河西。
李林甫陷入沉思之中。
事實上,這封疏奏上所說的事情,已經不是頭一次出現。
河西走廊的糧食總產量,已經在持續不斷畝產降低的影響下,呈現後繼無力的現象。
以涼州甘州為主要產糧區的河西走廊,前些年糧食總體產量的提高,不過是因為邊民在涼州不斷墾荒而已。
可如今可以開墾的地方基本上都開墾完了,每年糧食產量都在微跌。
現在不但沒有多餘的綠洲可以耕種,反而是有些很早開發的地區,由於沙化加劇,當地的唐軍已經放棄了大片的屯墾區。
軍降級為守捉,守捉降級為戍,甚至直接撤出了被沙漠吞噬的綠洲。這種現象自南而北出現,離上游冰山雪融越遠的地方,沙漠化就越厲害。
這些事情,從前都只是像針扎一下李隆基的手背,如今卻變成了鋼釘鑿穿手掌,讓人不得不去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
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開始,又因為跟吐蕃在河西與隴右地區全面開戰,因此軍中所需糧草更甚。
河西走廊現在不僅無法如同從前那樣將涼州的糧食運回長安,反而有大約八十萬石的糧食缺口,需要由京畿地區提供。
這個問題,李隆基不管,直接丟給了李林甫。
這位聖人正忙著跟楊玉環在梨園裡鬼混呢,哪裡會管涼州會不會缺糧啊。
我大唐天下無敵,如果出事了,便是官吏的問題,殺幾個治罪便是。
李隆基就是這樣想的。
他認為:如果國家的事情左相右相,六部尚書們處理不了,那要他們何用?
這些人都是給皇帝服務的,給國家辦事的,而不是反過來麻煩皇帝本人的!
如今新上任的左相張守珪對中樞政務一問三不知,對朝廷的情況也不太熟悉,所以也沒有對李林甫指手畫腳的資格。
總而言之,現在是李林甫大力奪權,安插黨羽的好機會,但也是考驗他行政能力的時候。
如果沒有本事應對複雜局面,那麼如今的大好局面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崩壞。
“要運送米糧往西域,則必須徵調全國之騾馬與耕牛,不可取也。胡商販運糧草到河西,再配合使用和糴法,不失為明智之舉。”
李林甫自言自語說道。
“但總數是一定的,胡商把長安的糧食運走了,得補齊缺口才行。”
李林甫心中很明白,李隆基好大喜功,什麼都想要。可如果支援河西走廊的用兵卻把長安弄得鬧饑荒了,那他這個右相肯定是要當到頭。
從河北來的糧秣數量夠多,而且走通濟渠運費也最少,所以……只能繼續苦一苦河北,加大河北那邊的漕運輸出量了。
嗯,光運不行,還得有東西可以運,所以稅也要加一點,增加河北的戶稅好了。租庸調是“祖宗家法”不好輕廢,戶稅靈活好變通,加戶稅。
李林甫思索著,必須要加大對河北地區的糧食徵收,才能滿足對西域與河西地區用兵的後勤需求。
只是,光收稅還不行,如何把這些糧秣運送到長安,才是重中之重。這樣問題轉了一圈,又回到漕運這裡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