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事出有因,有資深讀者在問,所以我就在此作答。與本書劇情沒有任何關係,也不針對任何讀者,任何作者,任何作品。
如果對上號了,那隻能說明我分析得是對的,與其他事情無關,我也不會承認,所以請放下無關的猜想。
……………………………………………分割線……………………………………………………………
有很多讀者都在說,某某書,小白文,侮辱智商。某某書,作者傻逼,把讀者當傻子等等。
這樣的話呢,先不去說對錯如何。首先問一句:為什麼很多讀者會這麼說?
如果不找原因,那麼就不可能有問題的答案。
所以現在我就能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很多歷史文看起來,既不“歷史”,也很“幼稚”。
首先給一個前提,那就是人類接受外界資訊,強烈相信視覺,並且視覺資訊佔到接受外界資訊的極高比例。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眼見為實”。
同意了這個前提,那麼就可以繼續看下去。如果有人非得說聽覺觸覺才是主要資訊源,那就不必再往下看了。
為什麼要強調視覺呢?
因為人們強烈相信視覺資訊的真實性,所以往往會忽略,很多東西是真實存在,卻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甚至是很抽象的。
換言之,看不見的東西,或者規律,或者事物,往往存在,甚至存在感極強!
只是因為不能直接看到,所以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
同意這一點的,就繼續往下看。
那麼,現在就可以切入正題。為什麼有的書,看起來讓讀者覺得“是那麼回事”,有些又會讓讀者覺得“很假,簡直侮辱智商”呢?
這一切是怎麼產生的呢?
裡面就暗藏了一個重大原則,即:現實對映原則。
這就聯絡到我一開始說的那個理論,現實對映,不僅包括可以看到的,而且還包括很抽象,不可捉摸又真實存在的。
讀者在現實中可以感受到的東西,如果作品裡可以對映,哪怕是扭曲的,那麼作品看起來就會有一定的真實感。
反之,則假的不行。
這在都市文裡面好理解,比如說寫21世紀國內文娛的,你非寫街上沒什麼車,城市裡馬路特別狹窄,人們普遍都是騎腳踏車上下班,那就很假。
因為讀者所知的“現實”,從書裡面“對映”不出來,那必然無法產生真實感。
可是歷史文不一樣,因為讀者是沒有去過古代的,他們也不知道“古代”是個什麼模樣,甚至還不排除以前歷史課教材因為太過粗淺,而造成了偏離歷史朝代軌跡的敘述,以至於造成錯誤印象。
衣食住行這個是古代嗎?
之乎者也這個是古代嗎?
還是說有皇帝宰相的就是古代?
什麼才叫古代?什麼才叫歷史?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理解,把漢唐元明清的不同特徵拼湊一下,不就是“古偶”的背景麼?
古偶的背景就是古代?古風的背景就是古人了?
我看到很多讀者對所謂古偶、古風,很是鄙夷啊,不是一個兩個了。這說明讀者的認知水平是在不斷提高的。胡亂拼湊的碎片,這隻能代表作者對於歷史的膚淺理解,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因為每一個民俗,每一個古風中的細節,都有它的演化歷史,和當時的生產力,文化,時代潮流,都緊密相連。
扯遠了,我要說的是,歷史文裡面藏著沒說的,一個是“歷史背景的真實感”,另外一個是“社會執行邏輯的真實感”。
兩者是不一樣的,又是互相關聯的。
唐代以前的貴族政治有它的一套社會邏輯;而唐代以後的平民政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