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華夏而言,世界保持和平自然是最好,華夏如今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是世界工廠,需要海外市場。
打仗這種事,從來不是華夏的第一選擇。
而且華夏短期目標是區域一體化,中期目標是將南亞經濟一體化和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長期目標是以華夏為中心的區域一體化。
這些是屬於華夏的核心利益。
阿拉伯世界,可是華夏的重要出口所在,僅次於北美、歐洲,比南美洲都還要高。
華夏差不多一半的石油,都是從阿拉伯世界進口的。
這阿拉伯世界要是動盪不安,貿易想要不受影響都難。
可偏偏美國人這招又狠又致命,幾乎是無解的。
點火容易,滅火可就難了。
阿拉伯世界,又不是所有阿拉伯國家都像沙特等豐富產油國,富的流油,有很多阿拉伯國家很貧窮,是真正的發展中國家。
偏偏阿拉伯國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比如民族問題,比如宗教問題,比如階層問題,比如部落問題.
平常沒人引爆也就罷了,現在美國人引爆這些問題,可想而知會點起多麼大的火。
這些阿拉伯國家,偏偏處於國際考慮,還不敢採取強力措施,這無疑是在放縱。
劉韜稍微瞭解一下,果然一些知名機構都在其中,一個都沒少。
可以想象得到,從“阿拉伯之春”演變成“阿拉伯之冬”,中東的地緣安全危機、經濟發展危機、政治治理危機、思想思潮危機疊加,“阿拉伯世界何去何從”必然是會壓在阿拉伯人民心中的一塊石頭。
說起來,阿拉伯聯盟,曾經被世界看好,畢竟阿拉伯聯盟比歐盟更先組建聯軍,可是後來,因為各國的利益分歧,以及歐盟從中作梗,阿拉伯聯盟的一體化就走得磕磕碰碰。
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導致世界對能源需求減少,油價暴跌,使得就是沙特等產油國,日子也沒有以前好過。
沙特等國日子不好過,就更沒有餘錢去接濟窮親戚,這使得一部分阿拉伯國家直接深陷危機之中不可自拔。
“阿拉伯之春”從突尼西亞開始,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領導,晚上會有一個臨時會議,討論這事,您有什麼意見?”秘書問道。
劉韜腦海中不由得浮現了幾次撤僑,都是跟“阿拉伯之春”緊密相連。
他說了幾點,讓秘書好好去完善稿子。
晚上的時候,在一會議室,召開了臨時會議。
劉韜表達了自己對中東的擔憂,認為這會是長期動盪、破壞力驚人的,必須切實地關注局勢,必要時撤離人員。
現在華夏有多少人在阿拉伯世界?
保守估計有五百萬人!
而除了沙特、科威特等一部分國家外,其他國家起碼有兩三百萬人,而這些人的安全已經存在隱患了。
劉韜的分析和建議,立馬得到了參會人員的高度重視,畢竟論對中東的瞭解,在場沒有人比得上劉韜。
劉韜在中東的人脈網,也是最廣的。
連劉韜都如此悲觀,那顯然這事比他們預想的都要來得糟糕。